道家思想的核心(4)

哲理 发布时间:2017-12-06 08:03
[摘要]道家思想,一直以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经典的核心理论,值得我们研讨,哪么这个核心是什么?请看道家思想的核心。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22章)
 
委曲才能保全,枉屈才能矫正。低凹才有盈满,陈旧才能出新,少取则有所获,贪多就会迷惑无所得。因此,圣人把握着万物的本原“一”,将它作为天下的规范。不自我标榜,所以才声名显扬;不自我表现,才体现自己的高尚;不自我夸耀,别人才承认自己的成就;不自以为贤能,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正因为与人无争,就没有谁能和自己相争。古人所说“委曲保全”,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归结到这个道理。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辩证法的运用带有普遍性,许多思想家和学术流派在阐述自己的理论学说时体现出辩证思维方式,不断推动中国哲学的辩证法的发展。《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
 
第五篇:道家思想的核心
 
“人”是老子之道的最基本切入点
 
自老子传道,至黄老、老庄之学兴起,不论是以论述治国之学为要,还是以树立理想人格为旨,总体不离清静自守的思想。在老子所讲说的道中,主要在阐发三个方面的要义:关于道体与万物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关系,但最核心的要素却是在人。人是道的概念的阐发者,也是道在世间行化的典型代表;人是黄老治国的基本要素,也是老庄哲学的最终归宿。
 
所以在老子之道的三个方面中,其实都是以人本的角度为最基本切入点的。庄子曾提出“道通为一”的概念,“万物”与“一”之间的相通性就体现在人的作用上。
 
老子把道看作是神秘世界的本源,提出了美恶、祸福、有无、难易、高下等相辅相成却又相互转化的概念,试图用以说明道在人世间的两面性和客观性。但道体终归需要从人的主观意识上去认知,因此道的阴阳显化自然就会变成有智慧的人类,主动去认识自然万物的基本观点和过程。老子提出,只有通过“致虚极、守静笃……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的方法,才能去体验到道的妙处,并以道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老子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得道的,是希望在礼乐崩坏的年代中人人都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和物质归属的。因此他在阐述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道的作用时,提出了在人间配以“德”来做呼应的归属。
 
道,是论述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则;德,则是专属于人世间的道的体现。德,是道的功用和品格。道与德二者是相通为一的。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使人民可以自得其乐,使社会与世无争。之所以会造成礼乐崩坏的社会现象,正是因为人们丧失了德,人人为欲争夺,失却了清静自守、少私寡欲和忍辱不争的德的本真,因此也只能落得大道废弛的社会现状。
 
所以在老子的思想言说中,尽管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在论述道与德的关系,但根本上却不离“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被称为“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的年代中,人类精神正是从原始的宗教神学体系中开始逐渐解脱出来的大跃进时期,是将以更合理的意识和态度去认识自然的新开始。老子学说中的人本思想,并不是完全脱离原始宗教中“天”的概念,而是通过道化的方式,把超越了人类意志的“天”转化成通过人的能动性可以去认识并可以使之为己服务的“天”,并最终实现天命神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概念,此也正是与道合真的道家的最高追求。
 
老子的思想架构,终是在探讨天与人、道与德的关系。从老子学说引发出来的以人为本的“贵己”学说在杨朱一派中得到发扬光大。
 
孟子曾断章取义地批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虽然语词偏颇,却也从反面说明了杨朱一派对自我本身的珍重意识。
 
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脱离不开关系。杨朱大约是活动在战国前期的学者,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老子时期更为动荡,人们对如何求生保全的问题也就更加关心。尽管当时墨翟和杨朱两人分别提出了“兼爱”和“贵己”两个不同方向的学说,却又都是出于对人本的关爱这一根本出发点。
 
在杨朱和学生孟孙阳的问答中,杨朱着重阐述了自己“贵己”的思想,认为想要得到天下太平,人人都需要自爱,而不是去贪求更多的利益而做出有害于自己身体的事情。如果人人都可以自爱,世上也就不存在相互伤害的情况了。同时,杨朱还提出了人人都要顺乎天命的思想,生者要做生者应该做的事情,老者也不要害怕死亡的到来,这一切都是天理自然的生命现象。道法自然,法的便是万物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因此在杨朱看来,每个人都自爱,这是人类本该有的精神,是出于人的本能的作用,是人类生存于这个社会中的道的基本法则的具体体现。
 
杨朱的观点,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不属于某些学术观点认为的消极思想。杨朱虽然代表着隐士阶层的社会思潮,但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自我珍爱的思维,以及反对用社会制度去戕害自然人性的理想,都具有时代上的进步意义。杨朱的思想上承老子,并对稍晚的庄子的“逍遥”人生,有着更大的启发意义。
 
庄子的逍遥是对人本的极致追求
 
关于庄子的人生理想,有一个他本人的故事可以作为最好的佐证。当楚国使者以千金重利去邀请庄子为官时,已经穷得快吃不起饭的庄子却回答说,自己宁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龟鱼,也不要因为贪恋荣华富贵而让身形受到限制。一旦被人世间的名誉所累,一旦被自我的欲望缠绕,表面上看只是失去了田野自由之乐,返归到杨朱的学说中就会得出因名利而损伤自我的结果,再返归到老子的学说中则会演化为背道而驰的悲惨结局。


编辑:ctwxc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