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的爱情故事(6)

经典 发布时间:2021-05-28 15:44
[摘要]民国时期,有一些才女,她们的爱情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人家不仅有才,在爱情上更上多姿多彩;下面请看民国才女的爱情故事。
 
第三篇:
 
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后世称“民国四才女”之
一。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之意。“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茅盾《庐隐论》)其作品大胆冲破传统封建意识的羁绊,展示了青年男女充满生气的心灵,发出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知识女性要求个性解放和追求理想境界的心声。然而,她个人的生活道路崎岖坎坷,她的爱情生活上就是一场令人感伤的悲剧。
 
1898年5月4日,庐隐出生于福州一个举人家里。她来到世间时,刚好遇上她的外祖母去世。因此,家人均以之为不祥。加上庐隐自小就有的倔强爱哭性格.差点被她的父亲抛进江心。她从小失去母爱,她的童年是在囚牢般的封建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她窒闷、忧郁而又多病。
 
但苦难的童年并没有泯灭她天性中的爽朗与热情。
 
17岁那年,她住在舅父家,认识了一位表亲林鸿俊,他借给她一本描写多情而薄命女郎的小说《玉梨魂》,没想到庐隐看的泪水涟涟。他由此发现了她的多情,便写了封倾诉自己平生不幸的信给庐隐,引起了庐隐的共鸣和感触,两人关系逐渐亲密,甚至林鸿俊都向她提出了结婚。庐隐其实内心是恐惧和厌恶结婚的,可没想到母亲和哥哥的反对却让她起了逆反心理,竟义无反顾地就要嫁给他。深知她倔强性格的母亲只好妥协,但也提出他们必须大学毕业后才能举行婚礼。
 
 在“五四”运动期间,庐隐正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部就读。她作为该校的代表,积极投身于这场斗争。在此间,她认识了闽侯同乡、北大学生郭梦良(1897—1925)。他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性格深沉。这年,庐隐已开始发表作品,才华初露,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他们相爱了。
 
可郭梦良在老家曾由父母包办娶过一个乡下女子,所以他们的恋爱,受到了来自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经他们不懈努力,1923年,他们终于冲破阻力,在上海一品香旅社如愿以偿地结了婚。
 
结婚后,她生下一个女孩。这期间,在李大钊、鲁迅等老师的指导下,庐隐勤奋写作,还参加各项进步的社会活动。1925年,郭梦良病魔缠身,钱也花尽了。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只好带着爱妻和小女儿,回老家养病。庐隐应聘在福州市立女子师范任教。这一年,她写成代表作《海滨故人》等小说,一举成名,可是,由于郭梦良曾娶过乡下女的原因,她在郭家受到公婆、姑姑等人的不公平待遇。该年10月,共同生活了两年之久的丈夫竟因肺病不治离她而去,庐隐痛不欲生,欲诉无处。
  
丈夫去世后,庐隐再也无法在郭家呆下去。于是她离闽返京。从小失去母爱的她,现在又失去了丈夫,打击对她这个弱女子太沉重了。她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此时她的好友石评梅的爱人高君宇也刚去世,两人惺惺相惜,一到周日就带酒去陶然亭对饮,借以发泄她对人世的感叹和不满,醉了就大哭不已,真是撕心裂肺地痛啊。
 
凛冽的冬天去了,迎来了令人蠢蠢欲动的春天,不甘寂寞的庐隐又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就在她笼罩于一片悲哀中,生活近于颓废时,1928年她认识了清华大学攻读西洋文学的李唯建(1907--1981),李为四川成都人,颇有著译。通过两年的密切来往和相互了解,1930年秋,庐隐第二次结婚了。
 
早年的李唯建是一个乐天派的青年诗人。认识了庐隐后,他向庐隐伸出了温暖的手,用自己火热的心去感化她。他们不断诗信传情,互相慰籍,互相鼓励。一个叫她云鸥、冷鸥,一个叫他异云。李唯建勉励她“当努力去向它们(指“自然、命运”)宣战,失败成功,毫不顾及,努力去创造好环境,这才是真的人生。”“让我俩永远是心灵中的伴侣吧。”
 
“我只愿我俩中间永远不要有一些隔膜,即使薄于蝉翼的薄膜也不能使它存在。”
 
“自从认识你以后,你是那样的同情我,慰藉我,使我绝处逢生,你想我将如何惊喜!……因为你,我可以增加生命的勇气和意义;因为你,我可以为世界所摈弃而不感到凄惶;因为你,我可以忍受人们的冷眼……”
 
带走丈夫的印象……
 
李唯建、庐隐结婚后,又生一女瀛仙。虽然他们结婚后,物质生活还是很贫困的,但婚后甜蜜的爱情生活,令自小生活在囚牢般的封建家庭,缺乏母爱的庐隐陶醉了。可是,好景不长,1934年5月13日上午,庐隐临产,以家中仅有的十几元,请来一个助产妇到家中接生。但很不顺利,出血不止。立即又转到上海大华医院。然终因流血过多不救,这颗文坛上的明星就这样溘然长逝!
 
临终前,她叫着丈夫的名字,畅谈着情意深长、令人心醉的肺腑之言:“唯建,我们的缘份完了,你得努力,你的印象,我一起带走……” 
 
第四篇:
 
萧红(1911.6.1─1942.1.2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编辑:ctwxc

相关推荐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