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有幸看到一篇好的文章,一口气读完,真的感觉前所未有的亲切,大概因是我们高三学生写自己的缘故,特此打印出来与同学们共勉!我们同样的优秀,我们也要一起上清华!
真实的高三,远非漫天的试卷、熬红的双眼、深夜的灯光所能概括。内心的恐惧与煎熬可能成为更大的障碍。不知何时会出现的考试崩盘,不知何处会露面的自我怀疑,无法躲避的与未来的赌博,无数的未知与不确定让我们惶惶。但在惊恐之前,我们能否先让自己相信:过程中的起伏跌宕未必会影响结局的盛大辉煌,它只是让过程更值得回味罢了。
座右铭:无论什么,我们都可以努力化解。
任何事都可以荒废,除了生活。
高三重要,这似乎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论点。在真正开始高三生活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这一年的苦修真的只是为了七月里的一纸录取通知?这一年的生活中真的只有无尽的作业和考试?在最可宝贵的年华中,我们或是被动或是兴奋地走进了高三,这个被特别定义了的“关键时刻”。走完了这半是颠簸半是欢喜的路途,回望一年的经历,我唯一能确定的是,高三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远远大于把一个人塞进大学。这是我们自己的高三。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失败,每一份辛苦,都需要我们自己来承受。从踏进高三教室的一刻起,我们就应当有勇气去“单挑”生活中一切苦乐。父母与师长的教导,学长和同学的意见,都只能是我们的参考。生命的道路在眼前渐次伸展,需要我们亲手调试它的方向,并接受所有可能的后果。做出选择的挑战,可能更大于为选择做准备。若此时仍躲藏于父母翼下,按别人划定的道路前进,即便有一时坦途也终难登临顶峰。
真实的高三,远非漫天的试卷、熬红的双眼、深夜的灯光所能概括。内心的恐惧与煎熬可能成为更大的障碍。不知何时会出现的考试崩盘,不知何处会露面的自我怀疑,无法躲避的与未来的赌博,无数的未知与不确定让我们惶惶。但在惊恐之前,我们能否先让自己相信:过程中的起伏跌宕未必会影响结局的盛大辉煌,它只是让过程更值得回味罢了。高三能让人迅速成长,前提是我们期望自己以一个完整的“人”而非“考生”的身份走出校园。这意味着在高三的忙碌中,我们仍不能放弃思考、阅读、交流,哪怕是从历史试卷的图片中感受汝窑瓷器的温润,或是从积累的作文材料中读出文人的风骨气韵。每一次挫折,每一点痛苦,都值得我们回味品咂,咀嚼出生而为人的意义,明了自己真正追求的目标。高三足以让一个人变得浅薄,除了教材课本一无所知;但它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丰富,有着更为强大的内心世界。是的,无数的东西都可以放到大学里来学,但唯独“成长”不行。一时有一时任务,生命已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只看我们是否愿意遵守它的时间表行事。
这是我们自己的高三,与比较、对抗无关。或许会遇到很多“唯一”,“唯一”的机会、“唯一”的名额、“唯一”的冠军,但无论有多宝贵多难得,它们都丝毫无碍于我们坚守道德的底线,无碍于我们相信友谊、亲情。分享笔记,交流教训,互诉担忧,这才是经历并体验高三生活的真正做法,而任何欺骗、隐瞒甚至背叛,都会付出代价,未必是此刻,但必定惨痛。
能否达成目标,能否超越旁人,能否让父母师长或是自己满意,这些都是次要。经历高三,我们当学会相信自己,依靠理智选择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学会取舍,调整习惯、细节。它们未见得能决定成败,但至少它们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日后的高度。
高三的宝贵,不只在于它是跳板,能把我们送入云霄。在生命中唯一的高三里,首要的是学会单挑一切,学会应对未知,学会自我成长,学会相信,最后才是学会如何让自己站在更高的平台上。
两手抓的日子(1)
Essay之痛
耗费高二整整一年时间,我仅仅完成了“预备工作”——准备标准化考试。说来虽然只是TOEFL和SAT两样,但由于英语始终是我的一个硬伤,这两个考试弄得我几乎焦头烂额。
到了高三,申请才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原以为写申请文章会比背单词、准备考试简单许多(天知道为什么我一个文科生记忆力这么差),动手了才发现,现实远比我想象的困难。准备考试可以说是个体力活,埋头苦干就行了,写essay却既要体力又要脑力,折腾得我绞尽脑汁,耗尽心力,苦不堪言。从选题开始,essay的麻烦就没停过。Common Application中给出的五个题目,从写人到写事,乍看之下都是记叙文方向的,琢磨半天实在是无法下笔。挑来选去,觉得自己好歹学了几年古筝,书法许久没练了也总记得些皮毛,若写我从中国古典艺术中体会到的“和合大同”思想似乎比较容易。挤牙膏似的写了将近两个星期,从中文提纲到英文稿,脑子一有空就在想怎么把这些东西连起来,还要让太平洋彼岸的招办负责人看得懂,其间又请一位大学英语老师提了提意见,最后总算是有了个雏形。兴冲冲地拿给朋友看,以为他知道我深浸于中国文化,至少在构思上会赞同,哪知竟没讨来半句表扬。朋友的意见是读起来太空了,到后面有故意拔高思想的嫌疑,且说得也不透彻。重读了一遍,觉得朋友说得在理,只好心里一边滴血一边删掉了第一版申请文章。再一次仔细审视题目,请教了已经出国的学长和“业内人士”,决定挑战我不擅记叙的弱点,写以前去大邑县高坝小学参加的一次志愿者活动。那次经历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很难想象,在离成都如此近的地方,会有无窗的、漏雨的教室,会有在隆冬里光脚的孩子,会有仅有两个老师的学校。那次志愿者活动,让我第一次直面了贫困,直面了校门外无奈而真实的世界。细细地回忆了一下当时的感受,又翻看了在升旗仪式上的讲稿,再一次地经历挤牙膏般的写作,总算是拿出了第二版。战战兢兢地拿给朋友看,得了句表扬——中心思想至少过关了——乐得我屁颠屁颠地请了他顿米线。此后,这篇Common Application上的文章被修改了十来遍,中途我还心血来潮另起炉灶来了篇(当然,被枪毙了),劳烦英语老师、朋友们、“业内人士”、学长等等提了几轮意见,一个多月后才最终确定下来。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所申请的学校几乎都要求补充两到三篇essay,题目各式各样,从简短的介绍到长篇大论的paper,无一不要精雕细琢。英语这个硬伤在我写essay的过程中不断造成阻碍,增加了许多修改增删的麻烦,使得每篇文章都至少在老师、朋友、学长间轮回了三遍。从头至尾,这都是个苦差。但它也促成了我在高三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里反省、思考。
两手抓的日子(2)
写essay需要不断地回忆细节,回忆曾经有过的所有感动、震撼和焦虑。这让我第一次真切地走进了自己的思想,明白了自己到底是为何而走下去。我向往和合大同,我倾心笔墨丝弦,同时,我也关注着贫穷苦难。一次次地思考它们后,我发现自己真的渴望让更多人了解儒家的天下大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里的自然辨证,也渴望去改变那无奈而现实的社会。它们让我不停地往高处前进,去找到一个足以发出更大声音、改变更多人命运的位置。于是,在essay里,在补充的材料里,甚至在和招办主任联系的邮件里,我不断地介绍着儒家、古筝乃至中国的神话,不断地说起我所看到的一切贫穷——哪怕它们远远不足以代表中国的现状。我希求他们能够知道,那里的优质教育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并非一个道德或理想至上的人,但这些切实的需求构成了我的目标,成为我的动力。
陪着我一起疯狂的还有我可爱的朋友们。在学校里,他们为了看我的essay时常会推迟睡觉,在成堆的卷子后挑灯夜战,或是牺牲本该轻松的午饭时间和我在喧闹的食堂里讨论,只是为了有些建设性意见。后来写Paper的时候,两个保送了的朋友在家帮我查资料到凌晨3点,又字斟句酌地帮我修改中文稿,其劳累程度不亚于我。我甚是庆幸自己有这么好的伙伴,在最为艰难的路途上陪我一起走了下来。也是他们的鼓励,让我在眼前一片黑暗的时候坚定地前进,而不畏惧可能的失败。
这样的日子唯一的好处是练就了我赶作业的功夫。以前就没老老实实地做过作业,加上现在做作业的时间被无限压缩,速度便被逼着提高。尤其是选择题,我时常抓紧一切可利用时间来搞定,使得我在高三前半期客观题的做题速度迅速提高。无心插柳,这倒是无数次拯救了我的文综考试,以至某次周末考试迟到30分钟还能按时交卷。
不过,这段日子的紧张倒是让我对高三的时间安排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多出一倍事情的情况下也不过凌晨一两点睡觉,申请完后再想让我熬夜学习显然是不可能的了。此后,我从骨子里赞同提高速度而非拖长战线,毕竟我深刻体会了大脑因为休息不足而造成的“停转”,那实在是极大的折磨。到后来哪怕是赶进度,也始终没因为拖欠下太多而打乱寝室里的通用生物钟,独自熬夜奋战。
祸患常积于忽微(1)
高三上半期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奔忙在学校和申请间。虽然我竭力维持并希望不拖下任何一方,但心中明白,复习迎考的工作仍是欠下了一大摊账,无数的书没背,无数的练习没做,多到根本没有勇气去整理具体的数目。尽管每周都在不停地考试,每次成绩都能保持稳定,心里的不安仍在不断加剧,不知深藏的隐患何时会暴露。
我从未体会过这样的恐惧,仿佛走在一片没有尽头的沼泽中,脚下深深浅浅,似乎是无底的深渊,又似乎只是一摊泥浆。在矛盾真正爆发之前,我便已经隐隐地在怀疑自己了,怀疑究竟能有多少事可以靠自己来把握,而自己所选择的路究竟是条通途还只是个死胡同,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如别人所言是个“很不错的、有前途的”学生。当所有的人都在朝着一个明确可见的结果前进时,我自己的结果又在哪里?没有人能对申请结果做出预测,因为它不是由单一元素决定的。标准化考试成绩、课外活动、兴趣特长、essay、推荐信、成绩单、附加材料、奖学金要求,每一项都重要,但每一项都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没人能猜到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会是怎样。同时,抛弃高考这个对我而言甚是稳妥的道路,这个赌打得值吗?可申请的路已经走了大半,又绝不可能半途停下。时间转眼就所剩不多了,别人已然拼尽全力地大干了几个月,我却欠下了大量工作没做,这种情况下的“稳定成绩”又有几分真实?若是实际情况暴露,结果会有多惨痛?把同样的结果搬到高考场上,这样的代价我敢付吗?于是,我几乎是在祈求一次失败,希图由它来推测最坏的可能。
忐忑了许久之后,十二月的月考来了。我近乎麻木地考了两天,只觉得每一科都不太好,按寝室惯例也没去对答案,一副随你宰割的心态。几天后,卷子陆续发了下来,看到自己每科的分数都甚是悲壮,隐约感到了些悲剧的前兆。望着卷子上错得几乎莫名其妙的题,听评讲和改错的心也没了,勉强撑了副无所谓的表情等着最后的排名公布。
由于已经知道了单科的成绩,最后那个惨不忍睹的排名和总分还没把我瞬间击倒,反而把别人吓了一跳,惊骇于我总分连百位数都变了,名次也跌到了“百年一遇”的境地。我靠初中曾经历过年级排名在连续两次考试中由一位数跳成三位数的“大场面”,白天还勉强绷着面子该怎样就怎样,自欺欺人地不把月考放在心上,直到下晚自习找到数学老师黎老,才敞开了哭,不仅为这个多少出乎意料的成绩,更是为发泄几个月里积累的恐惧。我告诉了她我由来已久的担忧、害怕自己拖欠太多从此一蹶不振、害怕以前的成绩都只是一时的假象而现在这样的状态才是各自真正的水平所在。毕竟进入高三后大家施展开了拳脚突飞猛进,唯独我在“不务正业”,这样继续下去,谁知结果会如何?
还好,黎老已带过多届高三,经验丰富,对于我呼天抢地的情绪爆发还能架得住,半是随意半是冷静地跟我谈了许久,让我渐渐平静。按她的说法,在高三里出现大的波动才是正常情况,一路平稳无事反而稀有,让隐患集中暴露也未尝不是好事。考过了就算了,知道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就别把结果放在心上,现在要抛开情绪去关注该干的事,而不是沉浸在忧伤中不能自拔。更重要的是,她否定了我认为自己“真的不怎么样”的想法,告诉我她首先相信我是个不错的“人”,其次才是学生、考生。黎老提到了连我自己都没曾意识到的改变,从高一到高三,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在朝着她所期待的方向成长,蜕去了初入高中时的浮躁狂妄,渐渐稳重。她的轻松和信任,把我在心理崩溃的边缘拉了一把,止住了我在低落的情绪中越陷越深的趋势。起码,我重拾了对自己的信心,这是后续整改的前提。
当然,如此巨大的打击远非一次谈话就能化解。回到寝室,气氛同样沉重。伍丹和我一样失手了,虽然绝对落差没我的大,但站在她的水平上,也算非常惨痛。两个人的情绪相互影响着,像同频率的波发生干扰一样,越发加剧了本已十分深重的伤心。大家都在情绪的低谷中挣扎,说了些什么我也没太听进去,仍是在不住地自怨自艾。整个寝室都笼罩在低落的情绪中,我作为这情绪的制造者之一,也没同往常遇到阻碍一样向她们求助,只是暗自祈祷大家都能尽早走出这困境。事后来想,类似这样“群死群伤”的事故若是发生在顶亲近的人身上,大家都还是不要当面提了,以免情绪共振加重负担,等各自都激动完了发泄完了再来分析,或许要好些。
祸患常积于忽微(2)
最终彻底把我从无尽的恐慌和自我怀疑中拯救出来的是学长和朋友们。学长们一直都很关心我高三里的状态,时常会发来短信问问有无异常。毕竟是过来人了,收到我汇报月考成绩的“爆炸性消息”,学长安慰之外更多的是指点,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要怎样走出来。“卷子不用再分析了,直接丢。这样考出来的东西不是正常水平,错的多半都因为大脑一时短路,没价值。”“呵呵……这样的……我也干过类似的,比你这还夸张……不怕不怕,你两年积累的东西肯定不是她们两个月能赶上的,安心继续往下走哈,乖。”“你那个文综也太扯了点吧?别忙着哭了,背书去,背完了就没事了。”“哎呀哎呀,不要短信里跟我抒情了,让中国移动占便宜。去写下来,写完了看你还郁闷不?”这些劝慰、指点,看似十分平常,甚至无关痛痒,但因为出自我所仰慕的学长,便毫无抵触地接受了,并一一照办:月考的卷子评讲完后我再没翻过,老老实实把心放回肚子里继续两头忙,写总结原本就是孙老师要求的例行公事,只是做得更认真而已。
朋友继续毫无怨言地在深夜陪我发短信,直至我平静下来。他们都太了解我心病的症结,也太知道怎么才能降住我起伏不定的情绪。全是些平淡的话语,甚至只是“糟,我的面泡过了”之类的话,长长短短,来来往往,但它们确实让我在惶恐不安中感到了点点滴滴的温暖,知道哪怕眼前一片黑暗,我也不是在孤军奋战。至今我仍很清楚地记得那几个夜里,我是怎样盘坐在床上,看着手机里的字句,体会他们强大的内心力量,在无尽的夜色中渐渐看到走出泥沼的方向。“有智慧去解难,有信念去坚守,有能力去俯视,也更强大,更谦卑。”或许这便是我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在面对极大变化时仍不改信念,以理智寻找出路。
几日后,按孙老师的要求,班里每人都写了份总结。依照“一切都要单挑”的指导思想,我的这份总结没有和大家的一起拿给各自的家长,仅限孙老过目。我坚信,在学习一类的事上,老师较之家长更值得信任也更能解决问题,毕竟唯有教过各种学生的老师能冷静地分析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方案,而家长或许在看到问题实质之前就被结果所激怒了。那是我所写的最长的一份总结,回顾了进入高三以来的所有经历。对月考的崩盘,我能找出的理由便是“祸患常积于忽微”,两个多月里,正常的复习计划在我这里完全无法执行,只是勉强地赶工,效果可想而知。同时这期间多次考试所体现的“稳定”,既非假象,也不意味着我可以不付出而收获,它们只是以往所积累的成果而已。学习绝对无法立竿见影,现在的成绩是两个月甚至更早时候付出的“遗产”。跟孙老谈话时,我意外地发现他倒是对我信心满满,坚信这只是个“事故”,总体上我仍是“很稳定的”,同时也坚信我能抛开这次月考继续昂扬奋进、一路高歌下去,“从胜利走向胜利”。如此的信心,倒是让我踏实下来:至少老师们还没放弃我。事实上,担心老师因为我一次考试失手而对我丧失信心倒真的是多虑了——月考后我和每位老师都谈了一遍,他们没有任何责备甚至感叹,全是客观的试卷分析和加油鼓劲。看来高三里出现巨大波动真的很正常,我自己心惊胆战了半天,在老师眼中也不过是“题中应有之义”。
过了两周,总算完全走出了月考惨败的阴影。此后虽然又出现了多次“小幅震荡”,但都不及这一回全面崩盘的声势浩大。面对后来的反复、起伏,难免情绪起落,但至少能相对平静地解释现实,专注于解决问题而非伤心难过。恰如朋友说的一样:无论什么,我们都可以努力化解。
★★★我们一起上清华 肖思韵
高二分科那天,当我看到自己所在寝室人员的名单时,顿时倒抽了口冷气,只觉得双腿发软。张晨——永远的第一名和永远的班长;伍丹——从初中就听说的强人;黄景怡——中国风的文章写得一等一。正如孙老师所说,我们寝室是“一出大戏的舞台,一群名角的摇篮”。在这样的寝室里,有我的立足之地吗?我就这么怀着压力搬进了文科班“一号”寝室,当时并不知道这里将改变我的一生。
座右铭: 天道酬勤
不做选择面前的逃兵(1)
人生就像是一个不断做选择题的过程。我知道有很多人习惯在选择之后又频频回顾,想知道自己是否做出了最佳的选择,好比一个孩子拿到了一盒五颜六色的糖果,尽管千挑万选,最后仍旧会认为自己那颗不是最大最甜的。如果每一次的选择都使我们走入了自己设下的圈套,原本握着主动权的我们,只会被命运踩在脚下。所以,不要问“我的选择是否完美”,而应问问自己:我的选择是否忠于自己的心?我的选择是不是一种逃避?
站在16岁尾巴上的我,就在那时学会了选择。从初中开始,我就有了当医生的梦想。不过那时的我,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了解不深,只是单纯地认为救死扶伤是自己向往的崇高职业,因此刚开始给自己的定位是选择理科。可是上了高一以后,我突然发现物理、化学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初中,虽然我上课很专注,作业也认真去完成,但却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因为处在实验班,身边高手如云,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高一上期期末考试,我的数学、物理、化学成绩都在班平均分上下,信心备受打击。而相比之下,我的政治、历史、地理虽然投入少,但均在90分以上,让我的总分往上爬了不少。
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毕竟离选择文理科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我看了看自己的成绩,又想了想自己平时的兴趣,几乎认定自己应该选择文科。每当有人问起这个问题时,我都坚定地告诉别人,我喜欢的是文科。直到有一天,突然听到了自己原来很喜欢的一首歌,是会让人想要认真努力去生活的那种歌,它让我想起从前的自己,不怕摔得有多疼,只知道一旦做出了心灵的选择就永远不能逃避,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期许。那一瞬间,我才终于敢承认,我的坚定是一种逃避,我的选择是一种退缩。我选文科,是因为我的理科太糟糕!
那一晚,我想了很多,细节已不甚清楚,只记得那天我下了决定:永远不做选择面前的逃兵。我开始了与自己的竞赛,规则是在没有把理科学好之前不能选择文科。我知道这样做的艰辛,但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怎样的人生。伍丹也说过,如果老是去选择保险的那一条路,生命就少了别样的精彩。
接下来我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从我的兴趣来说,我很不喜欢做物理题,但为了达到目的,我在书店挑选了一本题量和难度都较合适的物理参考书。按照我的经验,如果希望通过做参考书上的题来提高能力,就不能贪多(一两本足矣)。很多同学每科的参考书过多,不仅会让人感到力不从心,还会出现每本参考书都只读了个开头的情况。其实每本参考书都有自己的体系,好的参考书重视习题的层阶,从基础到运用再到思维拓展,能够引导学生自学、思考。习惯一种书的体系并执行下去有助于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从始至终完成一本书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耐心与毅力,选好、用好一本书是我在此插入的一个建议。
从此我开始了与物理艰苦的交战。可能与很多同学尤其是女生一样,我非常厌倦做物理题,每一次翻开那本参考书都会有一百个不情愿。但是我认为如果想达到自己认定的目标,就必须在某些时候对自己苛刻,总的来说我是一个对自己很宽容、习惯放松自己的人,但是在学习这方面,我会为了一些短期目标要求自己在固定时间做一些固定的事,比如每天学习物理一小时。另外我发现当一个人在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时,特别不能抵挡诱惑,所以我觉得,在执行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只要自己投入,消极的情绪就会自然降低。每当我想把书丢开时,我会想想,是什么原因让自己心里烦躁?如果是想听音乐,下一次学物理时我会把MP3留在寝室,让它远离我;如果是想看杂志,下一次我会不带杂志来学校;如果是同学有约,我会告诉他们每天的这个时间请不要找我。听上去好像是在和自己过不去,但人应该学会拒绝,抛开路边浮华,才不会迷失你最初设定的方向。
不做选择面前的逃兵(2)
无数次地内心矛盾,无数次地劝说自己,我发现我渐渐学会了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开始的几分钟会有些不舒服,但很快我就能进入状态。自己的坚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对物理的体系和题型有了更深的了解,自己也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路子,参考书里的题一道道被攻破,我的能力也随之提高。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理科的乐趣,做完题的成就感成为新的动力。我领悟到,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恐怖,关键是你有没有胆量和毅力去做它。在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中,我的进步已非常明显,接下来的半期考试中,我得到了回报:物理化学均以145分名列前茅。因为我理科的巨大进步,我的文理总分从年级第25名一跃成了第3名,我过了最幸福的一个五一大假,痛痛快快地玩了七天,就当作是给自己的奖励。
班主任孙老师发现了我的努力和进步,让我在年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作为本班代表发言,我当时这样说道:“不管今后选理科还是选文科,我都必须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努力学习数理化。因为在没有全力付出之前,我不能也无权给自己的能力下定论。”我就是一直这样去想,高中三年,我从未在任何一个困难面前退缩,每当一个学科或是一种题型成为我的薄弱环节,我总是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去弥补。是的,物理、化学就这样成为我的骄傲。虽然后来我选择了文科,但这一次的选择不再是逃避,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选择文科,是因为我喜欢。后来在高三时,伍丹为了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决然地放弃了保送,也是怀着同样的想法。人生不是上保险,时常听听心里面怎么说,想想什么样的路才是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这样才会走得无怨无悔。
不过,很多人即便是听任了自己的心,在一开始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路,却依然缺乏幸福感。原因就在于选择了之后,自己并没有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怀疑自己选择的正确性,或者羡慕别人的选择。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三兄弟一直在乡下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们相约去城市发财,在通往城市的路上遇到了岔路口,三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十年后,两个哥哥依然在乡下过着贫穷的日子,而弟弟则在城市站稳脚跟,然后衣锦还乡。两个哥哥说他们走错了路,那两条路越走越窄,最后还有野兽出没,只好放弃。弟弟说他的那条路和哥哥们的情况差不多,只不过他一直走下去,绝路后头就是另一番天地。其实三条道路都能通往城市,只是看谁能坚守自己选择的路。我一直认为,生命中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要珍惜的东西。选择了,就要认真地走下去,每一种选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有得有失。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看到你已经得到的、忽略那些已经失去的呢?不做选择的逃兵,要勇敢地承担起人生的责任,因为每条路都有可能通向你想要的幸福。
最难应付的对手是自己(1)
数学——
我终于说到这个让大部分文科生都倍感头疼的话题了。我和数学的故事也挺复杂的,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奥数,不过我的兴趣的确不在数学上,因此到了小学六年级,我强烈要求退出校集训队。当时我给妈妈写了挺长的一封信,诉说我对上奥数课的苦恼。我的父母一向非常尊重我的选择和兴趣,但是唯独这次,妈妈没有同意。她也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告诉我学数学对人的思维的开发有多重要,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在参加成都外国语学校小升初的考试中,由于数学这一科基本都是奥数题,很多考生都败下阵来,而我的数学是82分。可以说,是奥数为我在成都外国语学校赢得了一席之地,进而也为我未来的人生找到了最广阔的舞台。
进入初中后,开始数学成绩还不错,但到了初二,我的数学开始有了较大的滑坡。可能很多人与那时的我有相同的感受,即上课能听懂,看答案也能看懂,就是自己不会做。造成这种状况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题目太难,超越学生水平;二是学生不善于总结,做了之后不能总结出一般规律,相同的题型做很多遍也不能把握本质。我认为当时的自己两个原因都存在。进入初三后,富有经验的顾芳艳老师成为我的数学老师,这是我数学的转折点,她刚来就让我们进行了一次考试,那次考得真的很简单,我们都信心倍增。她说,这样的题才是中考的难度,我们就是要训练这样的题。接着,她让我们每人都回忆自己数学最辉煌的时候。一节课结束后,大家几乎都重拾了学数学的信心。我开始从最基础的题着手,学习把握每种题型的一般思路,抛弃难题,夯实基础。一个月之后的月考,我竟然考了149分!我才发现,难题也是由基础堆积起来的,基础扎实了,做难题只是水到渠成。这种思路我一直沿用到现在。不过到了高二,我才是真的碰上了难题,因为这一次的对手是我自己。
进入文科班后,按理说数学难度应该会稍微小一些,而我的成绩也还不错,本应没什么问题的。但第一次月考,我的数学就只考了103分!我是真的不懂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平时我很重视数学,也花了很多时间做题,为什么会这样!但又想或许只是一次意外,下次就会好。从此我更努力地学数学,也经常与张晨她们互相讨论各种题型,生怕月考的悲剧重演。接下来半期考试时,数学成绩相当不错,可是第二次月考,我竟然又考出了102分的成绩!这一次我是真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考完月考的周末,我怀着极度沮丧的心情去找数学老师黎老师,告诉她我的数学又砸了,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办了。黎老师先稳定了我的情绪,让我不要有心理负担,并且告诉我我的数学功底真的没有问题。接着我们仔细分析了我的试卷,发现有很多题明明不复杂,我却选了最笨的方法,一些很常规的思路我都没有打开。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我数学的问题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我自己焦虑的心态。
是的,我犯了文科生最容易犯的错误:过分重视数学。学习本身是很单纯的事,如果杂念太多,太过功利,就会大大影响自己潜力的发挥。比如在考场上,你应该做的,是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试卷上的问题,你脑子里的所想所思应该是如何解决眼前的难题。可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想得太多,有一道题卡壳,便开始想:完了,这次又完了;起码已经扣了30分了;老师家长面前该怎么交代啊;我怎么那么笨;啊,别人都做到下一道题了……你看,这样还能解决问题吗?做数学题时,应该非常专注,并不是说我在做题没干别的事就是专注,只有你的思维都集中在思考上,而没有其他功利的目的,才是最佳的境界。所以考试时要轻松上阵,不问结果,只重过程。从那次月考后,我开始调整数学的学习方法。坚持高度重视基础,要求自己选择题与填空题做得又好又快,我想,前20道题我能做好,即便后两道能力达不到,我也已经可以得高分了。平时晚自习,我适当减少了做数学题的时间,也不再抱着“成也数学,败也数学”的想法,只是专注于我眼前的每道题,坚持每天训练一套小题。另外,我尝试着让自己更平和,即使遇到别人都会做我却不会的题,也不去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每个人都有思维的空白区。如果什么都要和别人比,那只是自己吓自己。
最难应付的对手是自己(2)
到了高三的时候,我的数学已经非常稳定,每一次大考都在班上排前五。但如果仔细看我的试卷,就会发现我不是那种数学高手,因为那一两道难题我通常都不能解决。之所以能考到高分,完全是因为基础题我做得很好,76分的小题分,绝大部分时候我都能拿满。而且由于平时重视纠正过失性失误,我的计算准确率很高,所以即使考场上没有检查的时间,我也能保证做出的大题失误很少。在高考的时候,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我在有些紧张的情况下,错了一道很简单的填空题,最后一个小题也没有完成,不过其他的分我都拿到了,这就够了。高考完后,不少学弟学妹在与我沟通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数学,有的甚至咬牙切齿地说:数学,就是数学让我的总分上不去。我都会告诉他们,你已经有了心理负担,当你将数学看作怎么也翻不过去的坎时,你已经输给了自己。困难永远都会存在,身边比自己强的人也比比皆是,我们不可能战胜所有的对手,所以能够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张晨一直都有这样的思想: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时,结果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到高考前,我们都知道担心没有用,每个人都只想认真地做好眼前事,当然结果也并不会亏待我们。
不只是对数学,即使是面临高考或者是其他重大时刻,都不能输掉自己的沉着与自信。也许任何一次失败,都会让我们怀疑自己、动摇理想,甚至放弃前面的可能,其实不是别人打倒了你。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所以这世界上能够成就自己的,只有自己;能够打败自己的,也只有自己。我觉得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我听到过一些学生动不动就说:我已经放弃数学了;我不想再管英语了;我就不是这块料。我真的很不理解,连努力都还没有开始怎么就放弃了?会不会对自己太不负责了?
而想要战胜自己往往比战胜别人更困难,所以你需要更多的勇气。人总是习惯于给自己找借口,当你试图为自己辩解时,不要忘了,自己的心最难骗过。没有人愿意活在自己设下的陷阱中,那么,从现在起,停止对自己说:我放弃。一旦自己放弃自己,别人就会放弃你,唯自助者天助之。现在的我,即将去一个竞争更激烈、强者更多的地方,但我没有任何担心。只要我一直努力,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永不停止地和自己赛跑,即便不能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也一定是最无悔的那一个。
你的潜力也许远远大于你的想象(1)
当我拿到663分高考成绩的那一瞬间,以及得知在全省的排名时,高兴的同时,我想起了与班主任孙继良老师的一段对话。那是高考前两个月的一天,由于保送清华为我卸下了心理负担,再加上我天性比较松散,高三下学期我都过得比较轻松,也没有强迫自己要怎样去拼。当时孙老师说:“你的目标应该不止全省前十名,应该盯住前五,你有那个实力。”当时这句话完全被我置之脑后,我想,我的成绩最多也就在成都市排前十,全省前十基本没有想过,更别说还“不止前十”。可是我做到的时候,我真的相信了孙老师不是随便说说,自己的潜力不见得自己看得见,但了解你的老师看在眼里。所以去鼓励每一个新高三的学生时,我都说过,高三是最不能低估自己潜力的时候。我看见周围不少平时成绩不拔尖的朋友,在高考时成为黑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黑马呢?
在这一篇中,我想介绍一些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是绝对的肖思韵特色。是这些方法,让自己在高三这一年进步神速,它或许不一定适合你,但可以提示你,一定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路子,遇到困难不要怕,明年的黑马说不定就是你。
一、背书加总结,我文综的法宝
还是选我最擅长的一科说说吧。我认为,对于文综来说,背书是基础的基础。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跟上老师的速度,扎扎实实地背书。很多文科生都抱怨,背了就会遗忘。我说,背了不遗忘才不正常。所以,停止抱怨,乖乖地反复背书。不过背书并不是盲目地去背,要讲究一个体系,背书效率才会提高。比如背哲学的时候,你必须先把握四大板块以及下面的小板块,还得说出每一个板块到底有哪几个原理与方法论。政治大题一般都会限定板块,如果你答的原理超出它限定的板块,评卷老师会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因为你的学习很混乱。再比如中国古代历史,虽然这一册书十分重视细微知识点,但宏观把握也对背书很有帮助。先弄清这本书有几章,复习到隋唐这一章的时候,要知道下面从哪几方面来讲的,如果别人问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你能立刻反应出有哪几种制度。在此基础上再具体去背每个细小的知识点,你会觉得清晰很多,考试时需要什么才能信手拈来。
由于高三时间有限,背书和做题经常产生矛盾,所以一定要提高做题的效率。这个提高效率不是加快速度的意思,而是要加大你做的每道题的含金量,这就是总结。总结两个内容:一是题型,二是术语。比如做一道地理题,问杭州湾为什么多大潮,做完之后对答案时,你就要把答案消化成自己的东西。你要记住的不再是为什么杭州湾多大潮,而是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从此你不必再做类似的题,只需把这种题型总结在本子上即可。下一次考到这种题,你就能一点都不漏地答出。然后是记术语,标准的学科语言能让你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准确的意思。现在你已经知道影响潮汐大小的第一点是天文因素,那么该如何表述呢?你需要记住答案的原话:农历十五日左右,日地月一线,正值天文大潮。这样你的答案就很圆满了。总之,就是要举一反三,总结出一般规律,做题才有意义,毕竟高考考到原题的几率太小了。
二、哪里有洞,就立刻填补
任何一科的任何一个板块出了问题,我都会立刻付出很多来弥补这个洞,这就是我的作风。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某个学科,即便这一科真的很弱。我相信只要你付出的比别人多,你就可以超越在你前面的人。我相对较弱的学科应该是语文和英语。比如英语,我先分析一下自己丢分主要在哪里,发现是完形填空和阅读。然后和英语老师进行沟通,听听他怎么说,了解自己是哪个方面不足。最后我发现完形填空做不好,是自己短语和固定搭配积累不够、语感不太好导致的。为了积累常用短语,我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无论是参考书上出现的、老师讲到的,还是考试考到的,我都把它们誊在上面,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一翻。到高考前,我已经总结了近两本短语,虽然高考只考那么两三个短语,而且不见得会考到我总结过的,但任何可能提升自己的努力,我都会去做,花再多时间也没有关系。关于语感,我倒认为与其说那是语感,不如说是题感。我的经验是,同一种题每天都过手,题感就会变得相当好,说不清为什么就很容易感觉出正确答案(当然不完全是感觉),很多学科我都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我每天都练习一篇完形填空,慢慢地,错的题就会减少,波动幅度也会减小。
你的潜力也许远远大于你的想象(2)
高考的时候,我的语文考了125分,英语考了137分,都非常不错。再加上我擅长的数学与文综发挥正常,结果才那么令人满意。所以,劣势在你的努力下,或许就会在最后那一次帮上大忙!
三、关于坚持与曲线图
前面提到了题感,以下便是我为了培养题感做的努力。
有三件事,是我在高三下学期每天必做的事:一是练一篇完形填空(20个空),二是练一套数学小题(12道选择,4道填空),三是练一套文综选择题(35道)。由于高三学习任务繁重,不确定因素很多,许多人在制订了计划后,不能每天执行。如果只是规定每天要做一件事,很有可能由于其他事临时插进来,自己就坚持不下去了。所以我的办法是,规定具体的时间。每天到了那个时间,雷打不动地做同一件事。我一般是英语早自习时做完形填空,中午吃了饭到睡午觉之间的近一小时(12:40至1:40),做文综选择题和数学小题。因为我做文综选择题的速度很快,一般还是能够完成,如果实在不能完成,就在下午小班会的时候继续做数学。因为有固定的时间,这三个习惯我一直坚持到高考前一个星期。效果也很不错,今年高考文综选择题很难,但我只错了一个。
至于曲线图,就更是我的特色了,它的作用是帮我了解最近某一科的状态,以及练题的效果。我开始画这个图时,纯属为了不那么枯燥。图表是这样画的,横坐标是做题的次数,纵坐标是错题的个数,将每一次的点都连接起来就能看到错题个数的走势了。从我的几张图来看,都还是挺有规律的,开始比较平稳,然后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波动,错的题可能比开始还多!这时候不要灰心丧气,过了这个时期,曲线又趋于平稳,而且比起最初的平稳,错题的个数已控制在较小的范围。这个时候,你就看到做题的效果了。“一诊”时,我的综合选择题错了很多,而那段时间的曲线图一直波动很大,可见是和自己的状态不好有关。我认为这是了解自己的一个不错的方法。
最后插叙一个小小的故事。我的文综曲线图在“三诊”时达到了巅峰,考了280分。按照一般规律,下一次可能有大幅下降,就在这时,我善解人意的老师又测试了一次,这一次我做得真的很糟糕,不过我一点都不慌,反正高考的时候就会反弹了!
这当然只是个意外,是自己为求得心理平衡而已。不过,我大概永远也不会忘记我的曲线图了!我的方法就说到这里,不管怎样,总是要相信,自己的潜力绝对没有止境!
低谷,是为了下一次的冲刺(1)
高三上学期,由于我的成绩在不断上升,到“一诊”前的那次月考,我已经在年级排第三名,因此我的心情一直很好,这种快乐在去北京考试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可是,俗话说乐极生悲。几乎没有人,可以在最后一年一直高歌猛进,前面我也提到过,我们都有低谷的时候,早一点到来是件好事。如果状态一直都很好,就会在无意间放松自己,那么,高考或许就会成为你的低谷,那是没有人愿意看到的结果。
从北京回来后,“一诊”已经近在眼前,而我还有很多复习任务。特别是文综的三科,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知识过一遍,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其实,缺席几天不会让你的知识出现大的漏洞,但对学习状态来说,有很大的损害。在离高考只有10天左右的时候,班上有些同学提前回家。后来孙老师告诉我,虽然那个时候,看书的意义已经不大,但只要你在学校里坐着,哪怕在休息,只是想看书的时候才看,依然可以保持状态,但回家以后能否保持状态就很难说了。这就是在强调学习状态的重要性,我想,正是北京之行为我的低谷埋下了伏笔。尽管在考试前,我拼命在复习政史地,甚至不顾身体的不舒服,但“一诊”的结果给了我进高三以来最大的打击。考文综的时候,我感觉题目也不太难,每道题的答案似乎都来得理所当然,做完之后,我没有任何不好的感觉。因为我一向对自己的感觉很准,无论考得好还是差,在没有对答案之前我都心里有数。可是,那一次例外。考完后,我们回家休息了两天,答案在网上公布后,我也去对了答案。结果答案让我目瞪口呆,因为我发现,很多题都是我的思维进入了误区,思路完全和答案背道而驰,我甚至想不明白,为什么对题目的理解,我和出题人有那么大的差别。并且在大家看来很简单的政治选择题,我就错了三道,我知道它们一点也不难,但我自己的思路和我开了玩笑,我不能解释自己错的原因。对完答案后,我一个人在电脑前大哭了一场。
“一诊”的结果,我排到了班上的19名,全成都市的48名,总分仅为603分,特别是文综,一直稳定在250分以上的我,这次考了217分。我一个人在校园里转了很久,思考原因。最后我总结出了这么几点:一是北京之行,在去北京的几天里,我不曾碰过任何有关学习的东西(考试除外),而且回来以后,还经常沉浸在回忆里,不时还要为笔试面试担心,心里记挂着那边的结果,导致做事不专心;二是高三上学期走得太顺利,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这些都让我放松了警惕,以为高三会一直都这么轻松,考场上对题的把握出了问题,应该也是轻视它们的原因;三是一个客观原因,我的身体在那几天感觉很差,头脑经常不清醒,这也要考虑进去。当然,人总有发挥不好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但我还是相信,这一次一定有很多原因。如果说,“一诊”只是让我受挫,还不能完全算是低谷,那后面的一件事就真正让我过了最难熬的一个晚上。那天,是清华保送生考试公布结果的日子。和我一同参加考试的是两个女生,都比我先知道结果,两人均通过了考试,一人保送英语专业,一人保送日语专业。我很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结果,但因为是晚上,只能通过上网查询,我的父母和姐姐都在等待网页打开(速度非常慢),我在学校也心神不宁。还没有从“一诊”的阴影中走出,我觉得我承受不起双重打击。结果,那天没人打开了我的网页,清华好像有一个小失误,没有把我的信息挂上网,所以这个悬念要第二天才能揭晓!
我再也忍不住了,我真的受不了被挂在空中的感觉。如果没有“一诊”的打击,我或许会更平静地等待第二天,可是两件事重叠在同一时间,我没有信心同时接受。如果没有通过,我将用更多的时间来走出低谷。回到寝室后,伍丹看出了我糟糕的心情,她说:谁碰到这样的事都会很糟糕,你好好睡一觉吧。
低谷,是为了下一次的冲刺(2)
那晚,我想到了父亲给我说的一些话。有很多现在认为不好的事,如果你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你会发现,生命还很长,每一件事的意义都不能立刻下定论。或许现在对你来说,一次考试都可能是最大的苦恼,可是10年之后呢?当你再次回忆曾经的大喜大悲,都会沉淀为宁静。此刻你与你追寻的东西失之交臂,或许明天就会收获更加美好的东西,所以,不要再沉浸在患得患失的心情里,那样只会失去得更多。
我最后还是睡着了。经过一夜的思想挣扎,第二天我平静了很多,我已经可以接受任何结果了。语文课上到一半时,我收到了父亲的短信:好消息,已录取,祝贺你。那一刻,没有想象的那么开心,这一次,我是真的平静地接受了。
在我情绪陷入最低谷的时候,孙老师曾告诉我,失败了一次,下学期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我认为只有经历那么一次大的失败,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弱点,不是说哀兵必胜吗?当我回顾高三,发现那一次低谷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不仅让我在最后的半年奋勇直追,还教会了我什么是从容和淡定。以后的人生,会有更多的坎坷在等着我,至少我不会再害怕遇见它们。高三就是这样一段路,它对人的影响会作用一生。尽管那些琐碎的知识会随着高考的结束而逐渐被我们遗忘,但曾经为了一个目标而前进的执著、遇到挫折又重新站起的勇气会继续陪伴我们。正因为如此,最后那一次的分数绝对不是高三唯一的结果,6月8日一过,当你开始人生新一段的旅途时,你会蓦然发现,你已经收获太多太多,这才是高三真正的意义。是的,会很辛苦,会有挫折,但泪水与汗水会让生命更加厚重。
“一诊”后的班会,孙老师让我总结发言。我说:虽然大家这一次都考得很好,但一定不要像我,满足之后摔得更痛。高三是这样,任何时候都应该这样,每一天都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过去的成功不预示接下来会继续成功,昨天的失败也不意味着下一次会惨败而归。孙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讲得很好,他说每个人都希望在高考那一天发挥到极致,可是哪里会有那么巧的事呢?唯一的办法是,每天都做好眼前的事,这样每一天都可能是极致。
每一位进了高三的学子,都要做好迎接成功和失败的准备。这一次的教训让我看到,很多人拥有直面失败的能力,却没有思考过面对成功也需要能力。成功最容易让人失去方向,可以说,有的人最后不是输给挫折,而是输给成功,我的低谷正是接连成功的产物。不过,当低谷真的到来时,你也要相信,暂时的倒退是为了接下来的发力,这是大自然的准则,也是人生所要坚持的信念。就像曾经一个朋友鼓励我时说过的,这不是失败,是暂时的不成功。
从那一次失败后,“做好眼前的每件事”成为我的信条,我很少再因为任何考试的成败而或喜或悲,学习状态也日趋稳定,一直到高考胜利。关键的时候发挥出自己的极致,谁说不可能呢?有时危机也是转机,跌倒一次,是为了成就下一次更加出色的自己。
最后的战役
“二诊”和“三诊”我都发挥得不错,到了后期,我给自己更多的空间选择是学习还是休息,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保持状态。有的同学到了后面,有点太过放松,心思都飞到设想的完美暑假那里去了,这样也不好,不够重视可能会犯我“一诊”那样的错误。不过走到后面,大家都会觉得漏洞很多,这里也不对,那里也不对,但又没有时间了,心里会变得有些慌乱。其实这是正常现象,没有人能做得完美。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不要去想你还有多少没有做,每做完一件事,你都要对自己说,太好了,我又弥补一个地方了。只要你是在自己的基础上每天都有小小的进步,就已经非常成功了。
我是6月3日下午回家的,在学校的最后几天,几乎都在自习。这个时候,老师不再强调效率,而是保持好的心情,不想看的时候就到外面走走。我和同桌都把椅子搬到了外面的草坪边,新鲜的空气让我的脑袋非常清醒,效率一点也不低!回到家后,我只是在高考时间(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5点)看一下书,或是做一些练手的题,这是为了在考试时段保持状态。这几天,千万不能睡懒觉,更不能从事可能会让你的头脑发昏的活动,比如长时间看电视或上网。我还是选择爬山,这让我的心情能够放松。当然考前综合症还是在影响我,我一直怀疑自己漏洞很大,还给地理老师发了短信,问他地理该看什么,自己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他说,你什么都不用看,其实你都知道的。
终于到了6月7日了,我上考场时有一点紧张,不过适度紧张可以激发思维的活力。试卷发下来以后,感觉和平时的试卷差不多,做起题来我就忘记了紧张,一切都是为了把眼前的问题解决。第一天的语文和数学感觉都比较简单,不过我还是很谨慎,毕竟这一次是最后一次了,所以本来很简单的数学小题,我用了比平时更多的时间。真正镇住我的是第二天的文综,一开始的地理选择题就让我蒙住了,镇定了一下,我决定先把历史和政治的选择题完成,找回信心后再重新做地理。虽然整堂考试的时间很紧,但我想只要我尽力了,就够了。
最后一堂英语考试结束了。我和同学们默默走出考场,彼此相视一笑,这一刻的幸福包含太多的东西。我忍住了自己的眼泪,知道从这一刻开始,我完成了人生一次重要的修炼,笑和哭都是为了此时的感动。就是这样,我们都长大了。最后的战役,没有想象的壮怀激烈,多了一份宁静与释然,宛如经历了很多风雨的天空,愈加澄澈,愈加湛蓝。
永远的港湾(1)
我不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可是我却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奇怪吗?我想我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吃惊,因为我是真的很喜欢学习。不是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吗?所以,中学6年,我始终没有在学习上马虎过。热爱读书、学习是我的天性,可是让它保持下来的功臣却是我的父母、我的家。我敢说,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我的父母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有一个气氛很和谐的家庭,从小到大,父母都给了我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会尊重我的决定,并由衷地信任我、支持我。在读书的12年里,他们从未勉强我做过任何事,学习奥数算是唯一的一次,不过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现在有很多学生,每天都在抱怨学习,抱怨父母,我觉得他们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好像是在为父母学。当然这不完全是孩子的错,父母一定有很多时候没有注意教育方式,才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我的父母对我从小进行的是赏识教育。在记忆中,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每一次不管我有多小的进步,都会听到来自他们的称赞。父母的赏识,是我前进路上不可缺少的动力,也培养了我自信的品格。有的家长在和我对话之后,会说:“唉,我的娃娃不行!回去以后我要好好给他介绍一下你,刺激一下他。”我认为这样是不好的,优秀的例子的确可以激励人,但要建立在相信自己的基础上。所以建议家长在孩子面前谈到比他优秀的人时,不要忘了鼓励他,称赞他的优点,并告诉他:“你一样可以的,你的能力并不比他低!”其实孩子都是很敏感的,都希望在成功的时候,父母可以赞扬几句;在失败的时候,父母不要责怪他,而是相信下一次自己可以做好。我不时会听到院子里父母对孩子大声呵斥,明明是在辅导孩子的学习,却演变成指责,而且其中不乏对孩子自尊心伤害极大的言语。如果在孩子的印象中,每一次学习都和这些斥责连在一起,他还有兴趣学习下去吗?我想不通,为什么有的父母要不停地骂孩子脑子笨,没有赞扬只有批评,聪明人也会失去智慧。就算孩子不够聪明,他也没有任何错,家长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在愉快的前提下,尽量地开发他的潜力,让他做最好的自己。
我的母亲时常说,只要我拥有快乐的人生,其他的一切尽力就行。他们很关注我是不是愉悦地在学习,每一天我打电话回家,他们会问我今天有没有好消息,学习累不累。如果我回答的语气有些抱怨和烦躁,他们会让我快一点休息,不要再做事了。父母很少过问我学习的细节,只是给出一些阶段性的指点,更多的则是关注我的成长以及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学习毕竟只是人的一个方面,父母不应该将分数看得过重,而应该重视人的全面提升。如果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既不懂如何与人相处,又不懂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将来怎么能成为成功的人呢?所以,父母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一切,还他自由成长的空间,可能他的潜力和天赋能发挥得更出色。
每个周末回家后,父母很少和我提到学习的事,我想在这一天好好放松,他们就给我放松的空间。别的父母可能会催促孩子多用时间看书,可我回家后听到最多的就是“你还是要放松一下,要看电视要逛街都行”。这样我在家得到了质量很高的休息,回学校后才更有精神去拼。如果仅有一天的休假,耳朵里充斥着无休止的唠叨,孩子就没有办法休息,又带着心里的不舒服回到学校,在学校不能提高效率,成绩徘徊不前,回家后父母又开始责怪,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每到周末,我的心情都很好,有时同学约我去玩,我还是会坚持回家,他们都不了解我对家怎么会这么留恋。其实亲人能带给你的力量,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假如有同学没有感受到这一点,那只是由于双方没有处理好关系,导致家庭对孩子的支持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我认为父母有义务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让他在需要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可以去。有的家长时常抱怨孩子逆反,完全不听他们的话,可是有没有想过他逆反的原因呢?当他成功的时候,父母称赞他了吗?在他失落的时候,父母鼓励他了吗?当他有心事的时候,父母与他耐心地沟通了吗?当他长大了需要自己空间时,父母尊重他了吗?每个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只不过要努力让爱的方式变得让孩子容易接受。
永远的港湾(2)
学习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困难,由于心智不成熟,自己往往不能妥善解决,父母给的建议具有很高的价值,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有畅通的沟通。身边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同学,多是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互相都不能理解造成的。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就不应该将父母放在对立面,他们是对你成长最重要的人,没有他们的指导,你要多走很多弯路,所以一定要端正心态,相信父母。很多中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自我意识增强,渴望脱离父母,证明自己的价值,可是又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动辄认为父母的观点保守、过时,沟通稍有困难,就用“代沟”做托词,不再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我和父母能够像现在这样融洽,和双方的努力密不可分。我也曾经有听不进父母劝告的时候,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意识到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高三时,父母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发生任何事我都习惯发短信告诉他们,并听听他们的意见,每一次考试后,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他们的问候,有祝贺有鼓励。不管什么时候,我都感觉他们是和我在一起的,当你知道有人在为你牵挂的时候,你会多了很多继续努力的勇气,不管一天有多忙多累,我一定会在晚上给他们一个电话,就算什么事也没有,只是一句问候。高三的学生大多都有很迷惘的时候,你的同龄人并不能帮你解脱,大家在一起没有更加成熟的人来指导,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时何不求助于你的父母呢?
对于学生来说,就算父母的教育方式让你觉得有些啰唆,也应该得到你的理解。中学生总是太关注别人有没有理解自己,却没有努力地理解他人。父母是毫无疑问最应该被理解的人,因为只有他们能永远全心全意地爱你。他们辛苦地工作后还要为你操心,就算在态度和方法上还有待改进,也必须先得到你的谅解。你可以找一个恰当的时间,告诉他们你希望他们怎么做,但是说话的语气要心平气和,而不是带着埋怨的情绪,相信父母会理解你的。
父母和孩子要一起努力,让家真正成为倦怠之时可以停泊的港湾。有空的时候,大家一起散散步,分享彼此的喜悦,分担彼此的忧虑,让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力量。我曾在作文中写到,“我是那只在黑夜里航行的小船,而父母就如同岸边的灯塔,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从不曾低落”。不仅是高中这几年需要这种力量,在未来很长的路上,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就算父母逐渐年迈,他们所给予的精神力量是不变的,要陪伴你驱散生命的黑暗,走向远处的光明。
我们一起上清华 伍丹
即将进入高三,我既不害怕,也不焦虑,相反我感到斗志十足。因为那时的我无比坚信:高三,我可以创造自己的奇迹。所以,几乎是在众人对我的热情和斗志的诧异中,我开始了我的征程。只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第一个迎接我的却是一次惨败。
“尽吾志可以无悔矣!”
带着平和的心,我走向了考场
在学《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很深刻地感受到真是太难背了,尤其是说理的那一段,根本没有心思去思考它背后的含义。但当后来细细品味时,才发现个中深意。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高三整个一年的辛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很深刻的感受。如果一定要严格衡量的话,我们的努力总是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我们的回报。如果过分苛求某个结果,单从最终的结果来断定自己成与败,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心理失衡,而这带来的最恶劣的结果之一就是否定自己的努力,甚至否定自己整个人。我本来是这样一个人,但高三改变了我。我看到自己如何从一个一个挫折中成长,我明白自己的付出有多大,我珍惜我的努力,所以我不会轻易因为一个结果而否定它。高考是最后的战役,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发生意外的概率还是存在的。每年都有这样的事,要么因为过于紧张,要么因为身体突然不适,要么因为当年的题无论如何都很不对自己的胃口,或者因为改卷老师在看你的试卷时心情就是不爽所以下手狠了点……总之,很多人在辛苦一年后却换来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这样的事,当然也有可能发生在我身上。如果要去担心,恐怕我会紧张得什么也做不了。而唯一能对抗这种无谓的担心的方法就是做好接受一切结果的准备——尽吾志可以无悔矣。这当然也可以看作考前的心理安慰。毕竟带着一颗平和的心才能更好地面对考试,才不至于在问题出现时因过多的牵绊和考量而分去了心神。同时,经过一年的奋斗,我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我看到自己可以为了梦想而甘冒失败的风险,可以勇敢地接受挑战;我看到自己能够更坦然地面对失败,能够很快地从阴霾中走出;我看到自己更珍惜朋友、家人,更懂得发现生活的美、享受生活的美……这所有的成长已给了我充分的理由,让我相信,无论身处什么位置,我一样可以不断前进,我一样可以成就未来。即使当前的失败,也无法阻止我未来的辉煌。这些想法,让我既平和,又有斗志。在这样的心态下,我走向了考场。
高考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总是充满神秘感。过去我向那些走过高三的学长学姐询问高考的感觉时,听到最多的答案是:“就那样呗。”这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答案。“那样”是哪样?但当我自己也经历了高考后,我才发现高考的确一点都不神秘。现在让我回想当时的情景,印象最深刻的是站在考场门口等待入场的场景,至于考试的记忆,真的已经模糊了。我只记得在第一科语文考试开考的前半个小时里,我还很紧张,心扑通扑通地跳,因此速度也比平常慢了点。我一开始有些慌,但当我做到主观题部分时,很快就沉浸在题中了,进入状态后,也就完全不紧张了,甚至忘了自己在考试。以后的每科差不多都这样,不是很紧张,就像平常做一套试卷一样。因为平常已经经历过各种状况,所以高考时遇到,自己也能比较从容地应对。就拿今年的文综来说吧,今年文综考得比较难,所以时间很紧,几乎有做不完的危险,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遇到,平时文综考试我就经常发生这样的状况。往往这个时候,我会在最后一两道题只答要点(一般都是政治主观题),虽然答得可能不完整,语言不准确,书写也潦草,但只要有要点,还是可以得分的,千万不能不答。所以,在高考场上,我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做出了类似的反应。另外,因为早就经历过这些状况,再发生时自己也不紧张。看来,平常多经历一些状况、多积累一些经验完全是好事啊。
很多高三学生希望在高考前把所有的东西都复习好,可以信心百倍地上考场,同时也很担心如果高考考到了自己没复习好的内容怎么办。其实,我们也是如此。我在刚上高三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在高考前做好所有准备,但当我得知,上一届一个成绩很好的学姐在高考前还在背历史史实的时候,简直震惊极了,因为我以为那种基本的内容在高考前根本不应该存在问题。但当我自己面对高考时,我的感受是:感觉没复习好是正常的,有漏洞是正常的,考到你的薄弱环节更是正常的。想想高三自己经历过的大大小小若干次考试,哪一次自己是完全复习好了的?再说,如果考试的内容你都复习好了,那你岂不是满分了?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一样,最后的考试比的就是谁能把自己掌握的内容运用好,谁能把该得的分都得到。在2003年的考试中,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是胜者。那年的考试出奇的难,尤其是数学,有的题竟然需要奥数知识才能解答。据当时我一个参加考试的朋友回忆,他拿到试卷就蒙了。事实上,很多成绩很好的同学因为做数学题时面临了自己从未遇到的困难,导致心理防线崩溃。我知道一个成绩很好的姐姐,她当时在做数学题时就完全无法接受自己高考遇到那么多不会的题,竟然在考试过程中就哭了起来,更有甚者,竟然把试卷撕了。可想而知,他们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分数。但我同样知道另一个人,他的成绩只能说是中等水平,但心态很好,很明确自己高考的任务就是把能得的分得到手。那年高考的时候,当他看到数学题那么难,他就告诉自己这次考试已经成了一次“抢分大战”——在有限的时间内,选出自己能做的题,把这些题的分数“抢”到手。他做到了,而且考出了在当年算得上很高的分数。这些事例都已经有力地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应对那些“没复习好的”内容,我想你也一定明白了。
附录:一些激励我的话
高三困难重重,能够助你走出这些困境的只有你自己。而这个时候,有一些激励自己的话就显得很重要了。我在此把自己最喜欢最受鼓舞的话写出来,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1. 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有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
——这句话让我敢于去拼,可以去放,让我拥有拼搏的斗志雄心和放手的坦然无悔。
2.成熟的人不会在晚间躺在床上比较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他可能有时会批评自己的表现,或觉察到自己的过错,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动机是对的,他仍然愿意继续克服自己的弱点,而不是自悔自叹。
3. 成熟的人会适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适度地忍耐别人一样。他不会因自己的一些弱点而感到活得很痛苦。
这三句话和之前我对信心的思考,是我高三经常用来鼓励自己的话。也许一段时间之后,自己会有些淡忘,但再看看,加深印象,它们仍然是有作用的。直到现在为止,我不能说自己真正完全理解和做到了这些话的要求,但我仍然在努力,它们将成为我一生的课题。
如果让我来评价高三,我得坦白说:真是一场灾难。但我同时也得怀着感恩的心承认:是灾难让我劫后重生,而且让我更成熟、步伐更稳、更有自信。每个人的高三生活中都有酸甜苦辣,即将步入高三的你,也会写下自己的一笔,它一定会成为你一生最重要的回忆。
我们一起上清华 张晨
在高三的一年中,我曾经经历了两个月的最困难时期,可以说是我整个高中最混乱、最艰难的一段日子。一直以来,我习惯于慢节奏、高质量的学习方式,在一件事情的完成水平上对自己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而进入高三之后,我身边的同学大多数采用了比较快节奏的学习方式。因此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别人只需要30分钟,我可能需要5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
要爬坡不要攀岩(1)
最欣赏的一句话: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最喜欢的事情:过有计划、有秩序、条理性强的生活
高三对于每一个高中学生来说可能是最具未知性和神秘感的一年。在真正面对它之前,也许我们会得到来自学长或者师长的种种关于高三的片段(往往是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譬如高三的学生就是趴在课桌上学困了就睡、睡醒了又学,譬如每天喝五杯咖啡到最后和喝白开水已经差不多,譬如那些一直开到一点的应急灯和永远做不完的卷子……当然这里面有的是言过其实,有的却也有一些真实性。总之,那种对于高三的敬畏感常常是如此强烈,以至让我们在面对高三之前努力去避讳谈论关于高考和高三的话题,在高三真正到来之时又不能够从容不迫地去进入和应对。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学习方式、生活节奏还是身心状态来看,高三和高中的前两年都有相当大的不同。高三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的学习、生活、心态等等都相应的进入特殊化的状态,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完成从高二到高三的调整和转变?
答案是:平稳过渡。
在刚进入高三的时候,我们容易进入的误区是,由于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的影响,或者是把高三的艰苦性过分夸大,以至于在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上做出过于剧烈的转变,过量地加大学习强度、延长学习时间,或者是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例如,高二时本来是有规律地晚上十一点睡觉,高三的时候害怕自己不能赶上那些开夜车的同学而无限后延睡觉时间;高二时各科已经有一些固定使用的参考书,高三时却又大量地购买教辅资料和各类习题;以前习惯于保持平常心或者制定偏低的目标,高三时突然开始设定较高的期望,并且时刻提醒自己要冲刺、要考上某某大学等等。这些做法让高三的学习一开始就超过了自己身心所能够承受的强度,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样的剧烈转变所确立起的新的学习生活方式不但不能持久,而且会让我们很快产生疲惫、失望等感觉,使我们高三的学习生活不能够进入正常轨道而有序展开。
完成从高二到高三的平稳过渡,其含义就是在学习生活方式上保留自己以前比较良好的习惯而不要做全面而剧烈的改变,同时逐步地加大强度和任务量,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做出一些局部的调整,最终在某一个水平上稳定下来。衡量的标准就是完成任务的难度比高二加大了,但是也不至于无法坚持下去。
例如,本来是晚上十一点睡觉,可以先尝试延长半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到“零诊”以后觉得自己在十一点半以后仍然可以保持比较清醒正常的学习状态,再延长到十二点,如果十二点的时候注意力已经有明显的下降,就把睡觉时间固定在十二点而不要继续后延了。如果本来各科老师有统一要求用的参考书,高三的时候自己可以加一套习题,坚持做已有的参考书的习题一段时间之后,如果还有空余的时间则在自己较弱的科目上再加一本参考书,如果时间已经排满,就不要再加量了,不要一次性给各科都买很多的参考书。如果原来没有制订计划的习惯,可以先尝试对最重要的内容或者在任务突然很多的时候制订一些简明的计划,逐渐能够接受计划性的学习方式之后再把计划的范围扩大。
要爬坡不要攀岩(2)
在进入高三之后,我的同学中有很多人采取了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方式。而我一直比较习惯于慢节奏但是很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习惯于把有限的事情做到很高的水平,而不去加大任务量。起初,看到周围的人做同样的事情比我所花的时间要少得多,做的事情因而也要多一些,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做法是否不适应高三的要求。我尝试推翻以前的学习体系,降低自己对于任务完成质量的要求而加快速度,以便能够增加练题量和复习教材的遍数,但是我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变得很焦躁,对于完成的任务也始终不能放心,有的甚至不得不重新做一遍。在确定这种学习方式并不适合我之后,我回到以前我最得心应手的学习节奏上。虽然到高考之前,和很多人相比,我练习的题目和复习教材的遍数都要少很多,但是最后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回顾整个高三,我的学习强度和学习方式其实相对于高二都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在一些具体的做法上有一些调整。
其实高三虽然特殊,但是也同样是建立在我们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并不能够和以前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割裂开来而另起炉灶。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有权力也有能力建立起最适合自己的高三模式,并不需要比照某一个固定的学习生活方式而让自己去强行适应,尤其是对于那些自主性和自信心都不是很强的同学来说,更要注意不要轻易模仿学长、同级的优秀学生或者特别刻苦的学生的做法。另一方面,以前的学习生活方式经过了两年的实践检验,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其中哪些部分是有效且可行的,与其花很大的工夫去建立并检验一套全新的体系,不如就对以前的做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如果把高二到高三的过渡看成是从一个平台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平台,要跨越其中的高度差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种是攀越陡峭的岩壁,看起来直线距离比较短,但是很容易让人疲惫不堪,最后到达岩壁顶端的时候也许已经花去了过多的精力;另外一种是选择一个较长的斜坡,虽然距离比较长,但是因为坡度小、路面平稳,可以保持较快的速度,安全到达高点之后能够精神抖擞地继续前行。向高三进发,要爬坡不要攀岩。
认真是第一守则(1)
高三说到底是竞争的极端激烈化,而这种竞争在一个范围内往往是相对优势而非绝对水平的竞争,因此在我们努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忽略对自身的关注和分析而过分注重和别人的比较。一个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以学习量为第一标准来和其他人的学习状况进行比较。
在高三的紧张气氛中,我们很难做到“不问身外事”,总是会关注别人的学习状况如何而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式做出调整。总体来说,这样做对我们的自我监督和提高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说学习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最终成效的两个要素,那么前者是相对量化和明显而容易进行比较的,后者则是无法直接观察而且难以衡量和比较的。因而我们往往会过于关注学习量的多少而忽视了对于学习质量的考查。这也是导致作息时间不合理、在学习时间长度上恶性“攀比”的重要原因。
在高三的一年中,我曾经经历了两个月的最困难时期,可以说是我整个高中最混乱、最艰难的一段日子。一直以来,我习惯于慢节奏、高质量的学习方式,在一件事情的完成水平上对自己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而进入高三之后,我身边的同学大多数采用了比较快节奏的学习方式。因此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别人只需要30分钟,我可能需要5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学习容量相对比较小,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够做的事情比别人少了很多。在高三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如果你完成的学习量比较少,很容易产生不安全的感觉。虽然从成绩来看,我还是保持了高中以来的优势,但是我并不能确定高三的变化究竟可以有多剧烈。当时我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怀疑,非常想改变它,但是总是没有办法做到。承受着学习进度迟缓的巨大压力,再加上失眠更加严重,我的精神状态陷入了非常混乱、迷茫的状态。一直到12月,当我处于状态的最低谷之时仍然稳定地保持在高水平上,我才逐渐恢复了自信,把良好的身心状态带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一直到高三结束,由于我性格中对于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我始终没有能够降低质量标准而加快速度、增加任务量。但正是因为我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绝对认真而投入地去完成,从我和别人所做的同样的事情中我收获了更多,学习任务量受到时间和速度的制约最终也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损失。
其实仔细想想,使我能够一直带着比较理想的成果走完整个中学六年,认真精神可能是最关键的因素。不管是否是我喜欢的、我愿意做的事情,只要我需要完成它,我一定要尽力做到我所能够做到的最好。即使在我开始做它之前感到不自信或者不乐意,一旦开始,我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只是想到如何把事情做好,而忘记了我是多么不愿意或者害怕去做这件事。
上中学的时候我最不喜欢的就是美术课。但是有一次老师布置了期末的自由美术作业,可以自选题材和内容。虽然我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个美术白痴,而且美术课的成绩也根本无关紧要,但我还是非常认真地花了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完成了一幅钢笔画,最后居然被贴在了美术教室外的展板上。高一的时候,其实我已经确定了分科的时候会选择文科,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去认真对待物理和化学。为了把物理和化学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为了把八门学科都完成到我所能够做到的最好,同时还要认真搞好学生会的工作,我在高一一年中所投入的心血和所感受到的辛苦程度甚至超过了高三。
在我看来,不管是走过高三的起伏和艰辛,还是完成一件普通的小事,认真是第一守则。在高三的激烈竞争中,其实不一定做得最多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能够认真做好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积累竞争的资本。
举例来说,也许同样是做一套完整的数学卷子,有的人可能只是想到尽快把22套题目完成,有的人可能要注重时间的分配和做题的正确率,有的人可能在做完题目之后还要考虑每道题目的联系,总结其中的数学规律和易错知识点。经过长期的积累,所取得的成效自然而然就显出了差别。
认真是第一守则(2)
正是因为认真是第一守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过于关注别人到底学习了多少,和别人拼时间、拼任务量。回归对自身的监督和挖掘,保证做事的高质量,也许可以使我们离目标更近。做完一件事情之后,不妨问问自己:我做到我所能够做到的最好了吗?
不是一个人的战斗(1)
当我们在面对高三和高考的巨大挑战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希望把这一年中所遇到的问题由自己一个人来承担,而忽略了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高三不仅仅是学习的艺术,也同样是与人相处的艺术。高三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战斗,因为我们的身边还有我们的老师、同学和父母。
老师的指点和引导可以帮助我们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升华,发现思维中的误区。在高三的大量练习中,有时我们即使知道了答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答案。如果不能知其所以然,也就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因此,老师评讲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做题本身。此外,集体性的评讲往往还不能解决我们个人所遇到的思维障碍,而单独和老师进行交流则具有相当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年级的高三历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所有的老师都很负责地为我们解答疑难,大多数同学提问的积极性也相当高。而且在这种答疑中,并非是老师单方面指导和教授,而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解答之后,如果对于解答还有异议或者不理解,我们也会大胆质疑或者提出进一步的问题,或者是把自己对于老师解答的理解重新组织,表达出来,向老师确认是否正确。正是通过这样反复的解答和反馈,使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下课或者自习的时候,向老师提问的机会常常需要“争夺”和排队。有的时候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甚至走廊里被一群抱着参考书和卷子的学生包围的情况,一个同学提问的时候,其他人也会认真地听,这样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除了学习上的指导以外,老师也是我们的心灵导师。因为不少老师都有丰富的高三经验,同时也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我们的身心状况进行分析。在我们班,每当一个大的学习阶段结束、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开始之时(例如全市诊断性考试之后),各科老师就会主动约谈需要解决问题的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的同学并非是成绩不好,而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或者取得了一些进步,同时需要进一步地整体规划和细致指导。除了老师的约谈以外,同学们也会主动向老师要求进行单独谈话,谈一谈对于自身问题的认识和下一步的计划,同时寻求一些好的建议。例如高三刚开始我失眠严重的时期、高考之前焦虑加重的时期,我多次主动找我的班主任孙老师和数学老师黎老师谈话。他们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很好的朋友,在坦诚的交流中,他们对我的信任、鼓励和真诚建议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
除了老师,在整个高三的进程中,同学和朋友的作用不可小视。也许有的人会把高三和同学的关系解读为单纯的竞争关系,导致同窗之间的紧张与敌视。其实在高三,同学之间完全可以实现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在我们班上,不管成绩和名次如何,所有人都处于努力上进、奋发向前的状态中。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我们五十多个人形成了精神上的团结,没有人愿意在这样一个上进的集体中放慢自己的前进步伐。虽然有着众多优秀的学生,但是从来没有谁因为学习上的竞争而关系紧张,也从来没有谁去刻意隐瞒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家学习的时候互相求教和讨论,甚至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去耐心解答别人的问题;在课外的时候,大家一起打球、踢毽,谈论体育比赛和各种轶闻趣事。有了一个进步和团结的集体,每个人才有最良好的身心发展空间。
最使我感激、骄傲和难忘的是我的三位室友,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伍丹、肖思韵、黄景怡。在两年的同室岁月中,我们建立了最真诚的友谊。当我们任何一个人有了困难,遇到了学习上、生活上、精神上的问题,其他三个人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忙。当一个人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或者是在某一个问题上颇有心得,一定会拿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有趣的事情和奇妙的思维总是在我们共同的分享中带来巨大的愉悦。尽管我们四个人的性格迥异,自身的经历和对事物的看法都有不小的差别,但是正是在相知与相助中,我们互相影响和感染着,共同朝我们的目标奋进。最后,黄景怡如愿以偿获得了奖学金留学的机会,我、伍丹和肖思韵又颇具戏剧性地进了清华的同一个专业。离开了任何一个人,我们都不可能拥有这样一个艰辛却又温暖得令人怀念的高三。
不是一个人的战斗(2)
有了老师的引导、朋友的帮助,我们还有父母的爱作我们的后盾。尽管父母没有和我们一起站在高三的最前线,但是他们却给了我们最多的关爱与支持,不管学校里的事情让我们有多么烦心,回到家,我们和父母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和父母一起打球、看电视、散步,在种种困难之中,和父母一起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有了家的慰藉才有了安全感和继续前进的能量。高三,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篇幅很长,就摘录以上段落,希望大家用心交流,但愿能对同学们有一点感触,将是我莫大的慰藉。
第二篇:
一样身高
一样体重
一样班级
一样学霸
本报惠州讯 (记者秦仲阳、周洁摄影报道)高考放榜,惠州一中的一对文科双胞胎姐妹花格外引人关注。姐姐傅浩怡,语文132,文科数学134,文科综合262,英语141,总成绩 669(裸分),全省文科第15名。妹妹傅浩悦,语文134,文科数学138,文科综合264,英语142,总成绩 678(裸分),全省文科第3名。据了解,早在之前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中,她们就分别获得了20分和30分的加分。所以两姐妹一起上清华已经没有悬念。“即使不加分也肯定能上清华。”一中校长介绍说。
姐妹俩身高一样,着装一样,就连体重也一样。聊天中,姐姐稍显稳重、细腻、感性一些;妹妹则豁达一点,性格偏理性,妹妹的语速更快一些。两人性格都十分开朗,交谈起来不失幽默。姐姐告诉记者,她准备报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专业,妹妹则报考清华大学人文科学专业。“希望我俩不要在一个系了,因为上学以来,我俩都一个班。”姐姐笑着说。
姐妹俩刚进入高中时的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经过两年的学习,到了高三,惠州市第一中学文科前两名都被姐妹“霸占”。在班主任李小明看来,这对姐妹花有如此成绩,关键在于专注。李老师介绍,有一年学校组织班上学生去中山冬令营,大家都去吃饭了,姐妹俩还倚在栏杆上看书,直到看完才去吃饭。
除此之外,与其他双胞胎相比,傅浩怡姐妹的学习步调都是一致的。姐妹俩一起商量制定学习计划、一起实施,并且还相互监督。两人晚修所写的作业都是一样的。有时,一个人的作业未完成,另一个人会监督等候,直到都做完作业,才一起去吃饭。有时,两人还会相互“打小报告”,报告给妈妈或者班主任,谁偷懒,谁不认真。对于读书,妹妹的语速特别快,背书也特别快,一般快速读两三遍就能背诵了。“但是,妹妹的办法不适合我,我快速读,记得快,忘得更快。”姐姐喜欢理解然后背诵,不容易忘记。
傅爸爸今年45岁,在惠东一家公司做销售,傅妈妈则是惠东县的一名小学老师。傅爸爸认为,最好不要给小孩太大压力,她们本来的压力就很大了,平时,两孩子谁没考好,都会大哭一场的。
高考期间,姐妹花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回家住。她们住在学校,吃学校食堂的饭菜,一切与平时一样。“不过,高考第一天晚上,妈妈爸爸从惠东那边给我们送饭菜过来了。”姐姐说,因为惠东离惠城区很远,妈妈用保温盒,外边还套了一个保温的泡沫盒给她们送饭,吃到嘴时热腾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