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谓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引申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语出荀况——《劝学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刻 舍:舍弃,停止
近义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滴水穿石
反义词:半途而废、知难而退
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 金属
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
引伸义为: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1、【原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内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 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译文】:小土块堆积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跳不了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3、【注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土成为高山,(能使气候变化)风雨就会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这深潭里生长。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以此作比学问的研究所需要的精神与态度。焉:(在)这里。
兴:兴起。
渊:深水。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神明:精神和智慧。圣心:圣人的思想。备:具备。
跬步:半步。古人以跨出一脚为跬,再跨出一脚为步。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骐骥:良马。
驽马:劣马。十驾:马拉着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功:成功,效果。不舍:不止。
锲:用刀刻。舍:停止。
镂:雕刻。
跪:足。螯:第一对足,形如钳。
蟮:黄蟮。躁:浮躁不安。
螯:蟹钳。
4、持之以恒
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恒心。有恒心,长期坚持下去
皇天不负有心人
上天不会辜负有恒心的人
坚持不懈
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绳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请教各位老师,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折”的读音。有读she阳平调的,有读zhe阳平调的。查《说文今释》,《说文》读she阳平调,《辞源》(1983)读zhe阳平调,《汉语大字典》(1995)读zhe阳平调,《古汉语字典》就zhe一种读音,第5版《现代汉语字典》也讲得不是很清楚。听别人朗诵,两种读音都有,请各位老师帮忙啊!多谢多谢啦!请恕我愚钝!
◆《说文》读she,到《广韵》有zhe读音。难道《辞源》《汉语大字典》有误?
折3 [shé ㄕㄜˊ]
[《廣韻》常列切,入薛,禪。]
◆1.断而犹连。 鲁迅 《呐喊·孔乙己》:“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2.亏损,蚀耗。鲁迅 《花边文学·算账》:“这买卖,究竟是赚了利,还是折了本呢?”参见“ 折3閲 ”。
◆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里有zhé,没有shé。
◆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載:
折(ㄓㄜˊ;zhe阳平调),摘取、弄斷。如:“反掌折枝”。《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折(ㄕㄜˊ;she阳平调),斷。如:“棍子折了!”
◆简单说来,she 是指“断”的状态,主体是物;zhe 是使“断”的动作,主体是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如果理解成讲人(整句看,“锲而舍之的人,连朽木都折不断”),就读zhe;如果认为是说物(只看分句,指“朽木”),就念she.
我觉得念she为宜。“棍子折了”和“朽木不折”不是一样的句式吗?
◆《廣韻》鍥,刻也。《戰國策》:“鍥朝涉之脛。”《註》鍥,刻也。《荀子·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折“讀音zhé時,義為断,弄断:折断、毀断。“鍥而舍之,朽木不折”中之「不折」即義“不會弄斷”(相應於「可鏤」,可以穿鏤,而非是金石「鏤空」了!),因而有異於“绳子折了”或“扁擔折了”中之「折了」讀音shé,“断了”。以上或作參考。
如將該句轉作“鍥而舍之,「不折」朽木。鍥而不舍,「可鏤」金石。”其義更明。以上或作參考。
◆仔细想想,楼上是对的,鄙人考虑不周。古人讲对仗,“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前后句势相同。“镂”显然是动词,则“折”必为动词无疑,当读为zhé,读shé欠妥。
“锲而不舍,朽木不折”中“折”读“zh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