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有一次,住在田纳西曼菲斯的克莱伦斯·桑德到当时新兴的快餐店去吃饭,他看到这里生意兴隆,人们排着长龙在这里吃饭。顿时,他灵感一动:能不能在杂货店里也采取这种让顾客随意挑选物品自己包装的形式呢?随后他就把这个念头说给他的老板听,没想到却遭到了老板的大声呵斥:“收回你这个愚蠢的主意吧,怎么能让顾客自己选择、自己包装呢?”
可是桑德不肯放弃,他相信这样可给顾客一种更轻松、更自在的购物心理。于是桑德辞去公司的工作,自己开了一家小杂货铺,并且引进了这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很快,他的小店就吸引了许多顾客,门庭若市,生意逐渐兴隆了起来。后来,他又接二连三地开了多家分店,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是当今风靡全球的超市的先驱。
一个年薪12万美元的年轻经理讲过这样一个关于他自己的故事:我被任命为发展部主任的时候,公司只给了我两个人,公司当时并没有具体的目标,指导着我去怎么做。我们经过无数次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后,看准了一项前景相当可观的项目,但在后来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接踵而至的困难几次使我萌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董事长给我的那封信,他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打开它。我于是就打开了那封信,信上只有一句话:年轻人,如果你这时已经认准了一条路,你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从来没有一条成功的路是别人为你走出来的。
这位年轻的经理说,就是这句话,不仅使我渡过了那个难关,而且让我一直走到了今天。我们也曾闪现过和桑德一样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许走过像年轻经理一样艰难的路,不同的是,我们最后悄然熄灭了那朵火花,黯然退出了那一程路,留下了点点滴滴失败的苦涩。
传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顺便也为每一个人造就了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后来有许多死去的人找到上帝,说上帝欺骗了他们,因为他们至死也没有走出一条成功的路。上帝笑着对那些人说,回首看看吧,你的无数个足迹都在成功的路上,但你又无数次中途让它改变了方向。
第二篇:
“中国的英雄是可以跪的,甚至可以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去”。这是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的真实写照,而刘海礁的两次下跪显然与成东青的跪不谋而合。跪下的创业英雄不但没有矮化自身的形象,反而在精神上有了更坚韧的站立,从这个意义来说,跪下去是为了站的更稳。
我出生在东北,所以性格上有着鲜明的东北特点。江湖侠,真性情,胸襟广。在大学毕业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创业者,但是命运总是很奇妙,他总是用想不到的方式将你推向命运的另一端。
如果没有19岁那年的一场突然遭遇的人生变故,也许我会和其他千千万万个大学毕业生一样,生命的轨迹一层不变。高考前2个月,我父亲去世。我直到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父亲当时就死在我怀里的情景,虽然有时候我并不愿意去想。从哪个时候起,我内心里面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再也不让家人会因为没钱看不起病。
经历苦难的人,都会比同龄人早熟,这可能是苦难带给我们这样孩子的一大好处。我显然要比同龄人更早的开始考虑生活的重担,当其他同学上大学还在花前月下的时候,大三的我就决心创业,我这样的穷孩子,不创业,等待我的肯定是更加悲惨的命运。2003年,大三的我借了600块钱就开始创业,和我的同学在沈阳创办了一个英语培训班。
我清晰的算了算投入产出比,决定把600元钱全部用来印刷传单,我当时想4分钱一张传单,600块钱能印15000份,发出去,一个学生收900。而上课是自己上课,教室是自己家的房子,所以,除去宣传成本,理论上我只需要招到一个学生他就能够轻松回本,风险是很小的。
最终,我发出去15000份传单,来了20个学生,收入18000元,第一次尝试成功了。这个暑假我都在忙碌之中。这个培训班口碑不错,上课实在,所以跟着我带来了更多的学生,这让我明白口碑效应永远很重要。由于是周期性的培训,短短的一个暑假之后,我回学校去了,但是这个班我并不想丢,于是让我的妈妈和我的同学继续办这个班,这个班为后来成立新动力培训学校奠定了基础。
回到学校之后,我的培训班继续招生之中。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赚更多的钱,但目前培训班的现状并不能让我满意,我做出了一件让现在的人也许都觉得无法理解的事情,通过下跪的方式请到了一位名师来到我这个作坊式的培训班任教,我觉得要想赚更多钱就必须请一个有来头的老师。经人介绍后,我去她家里,一进门我就扑通给她跪下了,求她来上课。她被我感动了。后来这位老师,给我介绍了很多很好的老师。”这让我的培训班有了竞争的砝码。
这当然只是我这个培训班能成功的因素之一,我还干了一件和当时并不一样的一件事情:提供明显高于当地周边市场竞争性价比的课程产品。比如,一节课收400,很多人会拿出200请老师,我的做法是,用500请老师,自然一样的收费,一样的班型,竞争力很明显的超出了竞争对手。很多干我们这行的人,招到20个学生的时候,比如一人一堂课收20,合计400,老板通常会自己留至少200,甚至300,只给老师100-200。而我不但不留,还要多给,所以我这样20人的班型,20元每节的收费,对应的师资水平,也就成为了一种竞争力。而且孩子都会听课,也都能听出来,哪个老师讲的好,哪个老师讲的不好,
结果这几件事情让我的培训班一下子火了起来到。05年我辞职下来,创办新动力的时候,学员人数已经达到400人。人生生来苦难重重。做为一个连环创业者,教育创始人刘海礁比任何都更能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沧桑与含义:挫折,尊严,泪水,下跪。交织在他创业的前半生,悲情总是与他的命运交织转和,很多年后,也许他已经老的动不了,坐在夕阳下的他一定能想起自己像小说一般的人生。以下为评测网教育创始人刘海礁自述:
理论上,接下来的成功应该是水到渠成,但是成功并不是如想象那么简单。大学毕业之后,我并没有一开始就创业,我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所以,我一边在一所学校任教,一边继续的经营着我的补习班事业,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觉得,我在在学校已经做到班主任了,如果继续待在学校有误人子弟之嫌。同时,家里的补习班的收入已经是我的工资的十多倍,我那时候只有2000元一月的薪水。我还不如辞职出去全职创业呢。
我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的人,说做就做。之前创业还算顺利的我当时遭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之前的培训班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培训需求了,所以,我决定先从扩大场地开始我的事业。我看中了我们小区的一个临街500多平的售楼处,想用它来开学校。我想说服物业的老板能够租金10万的低价租给我,并且能够投资给我另外的50万来开培训机构。
我于是开始写一份商业计划书,然后反复的去找这个物业的老板,这个老板很多时候都在国外到处出差,我很难见到他的人,有很多时候一见到我甚至只听我说10分钟就走了,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后这个老板有一次对我的执着的纠缠给惹怒了,一口气耗着我的脖领子,从五楼给他耗到一楼。当时我感觉自己的自尊荡然全无,在学校当老师,当班主任,没受过这个气,就算校长跟我们这些老师说话也是客客气气的,回来后找个没人的地开始哭。
当时年轻,血气方刚,真想一甩手,骂一句,去你妈的,老子不干了行不?凭什么耗我脖领子?大不了回学校还是教书去。
但是,我还是忍住了。后来这个老板最终给了我50万。
这些都只是我创业中的一次小的经历,大的风暴总在更后面。07年,我搞了个会销“中考志愿填报咨询会”,在我们家小区的业主会所前面的场地上。当天晚上,我陪一个中学的校长正吃饭呢。突然物业来电话,让我终止第二天的会销,说是业主委员会不同意,把这种商业行为的会销开在小区里。我立即赶回去。我到的时候,物业办公室里,坐满了业主代表。怎么商量也不行,就是不让我开。
最后物业经理说情也不行,物业经理就跟我商量,第二天别搞了,或者换地方,我交的2000块场地费,双倍退给我。这是我维护了几年的中学渠道关系,光市场宣传就做了一个月,第二天一早八点就开始了,这大半夜的,我上哪儿换地方去?几十个业主代表,起哄似的,说啥就是不同意。还嚷嚷着,今晚不撤走展台,半夜动员居民一起去给我拆了。最后,会销如期举行,业主也没有一个来闹事的,钱,一分钱没花。很简单,不要面子就好了。当时的我当众跪下,谁反对,我就给谁磕头,使劲磕,挨个磕头,最后好多人,没等我磕到他那儿就不好意思都走了。第二天,会议如期举行,不但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当天辽宁卫视派来了记者,还进行了采访。说我是“便民服务”,当地派出所出动了两台警车,来了十几个警察,给我免费维护现场治安。这一个事儿,我就在沈阳,一炮打红了。所以,很多时候,危与机只在一念之间。
经历了这些风波滞后,我的事业慢慢走上了正轨。但是内心里面的疑虑却让我遭遇了真正意义上的挫折。那个时候我家里的我已经买了几套房子,有了几百万的存款。突然间人生没有了追求,当时,我已经有了几百万,每每会沉醉在从借600块钱起家到现在的辉煌。自我膨胀开始油然而生,事业心没了,开始贪图享受,08年,我卖掉了学校,不想受累了。开始享受了,08年1月-09年4月,我什么正事都没做,就滑雪、骑马、旅游和炒股票。直到炒股一夜之间损失了60万,最后钱花光了,口袋里只有3万块钱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件事儿没做,就是我老爸当年死后,因为家里没钱,没买墓地,后来我一路创业,也顾不上,我就用了2万8千多给老爸买了个墓地,给老爸下葬后,油箱里加满油,把车停在库里,出去找工作,开始了我一年多的打工经历。
等我找到工作开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后,我才重新开车。在重新找清楚自己的方向的时候,我断断续续在多家教育机构工作,之后,我重新创立评测网教育,走在新的路上。
第三篇:
引导语:古今中外,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具有一种品质--坚持,要知道成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达到的。
和张朝阳、李彦宏、史玉柱、丁磊、马化腾这些打小学习成绩就非常优异的当今互联网领袖级人物相比,马云真的不是一个好学生。他的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
1982年,18岁的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他填报的是北京大学。但是他的数学,只考了1分。
第一次高考落榜后,马云很是灰心丧气,他认为自己根本不是考大学那块料,于是他开始四处打零工谋生计。他每天踩着一辆笨重的装满货物的三轮车,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吃力地行驶。18岁的马云常常望着前方,茫然不知所措,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当这样一个踩三轮车的“骆驼祥子”?他不甘心,他当然不甘心!
有一次,马云踩着三轮车去给一家文化单位运书。在金华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他捡到了一本书——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人生》里高加林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他。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之路,不仅是漫长的,更是充满坎坷和曲折的,若要有所成就,必将经历一番磨炼。
在经过一番深思之后,他决定再次参加高考。他开始勤奋地学习。1983年,19岁的马云第二次参加了高考。这一次,他满怀信心。但是老天偏偏喜欢跟他开玩笑,他再次惨败,数学只考了19分。
成绩出来之后,父母对他都不再抱什么希望,认为这孩子注定不是考大学的料。父母劝他安安心心学点手艺,当个临时工,混口饭吃。
但是马云仍不甘心,他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个临时工。他要考大学,他明白只有考大学才能改变他的命运。由于父母不再支持他考大学,所以他只有边打工边复习。他那时常常跑到浙江大学图书馆去学习。在浙江大学,他认识了5个落榜生,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着他们的抱负和理想。他们对着天空一遍遍肆无忌惮地振臂高呼:我们一定要考上大学,我们一定会出人头地!
1984年,20岁的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马云记得,高考前,一位姓余的数学老师对他说,马云,你的数学真是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马云的表现让余老师大跌眼镜。考数学的时候,靠10个死记硬背的公式,他一个题一个题地去套,结果这一套,居然套出了79分(当时数学满分是120分,72分及格),这个分数在马云的数学考试史上,绝对是破天荒的伟大成就。
马云非常幸运地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成为外语系的一名本科生。
马云之所以被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所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高大帅气的形象,没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没有一鸣惊人的天赋。他靠的是不屈服于困境的精神、改变生存现实的决心、一定要成功的坚定执着的信念。所以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父母的劝告,没有参加第三次高考,而去学门手艺,安安稳稳地过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我想,绝对不可能!
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马云来到他当年一手创立的海博翻译社,题下了四个大字:永不放弃。这四个字,如今在海博翻译社的网站首页上赫然在目。它传达着这样一种精神:做任何事情,你可能会碰到很多挫折与失败,但是只要你坚持下去,永不放弃,那么你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永不放弃,这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是马云终生的信仰所在,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投资者或即将走上投资市场的人共同的大信念。股神巴菲特,也正是靠着这份信念与坚持,经历了数次毁灭性的股灾,依然创造了投资的神话。
编后语:只要心中有梦想,只要为了梦想一直的坚持下去,你的梦想就能够实现。
第四篇:
成功不是戴上一个又一个花环,成功是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成功是迈向既定目标,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我自信我会成功,但我还没有成功,我一直行进在成功的路上。几年前,我也和芸芸众生一样,认为成功是一个结果。比如说,某项比赛中得了冠军,某项计划超额完成,某个领域有了突破,甚至某个人当了老板……我都会认为他们成功了。
我昨天的文章《激情源自企业,信心来自企业》一文中就谈到,我身边的几个同事做老板的事例,大家都认为做老板就是成功的标志。可是没有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当时讲的几个老板他们多数都失利了,重新又走上打工之路。不过,我也并不认为他们去打工就失败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他们当老板失利了,也许他们去打工会更成功。这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可能莫过于打工皇帝唐骏。唐骏去微软打工之前也是二家公司的董事长。谁又能否认这些当老板失利而又重返打工行列的大军中不出现第二个唐骏呢?
我身边就有二个事例证明:当过老板的人打工会更受欢迎,至于成不成功,咱们姑且放在一边。我在锁厂的供应部曾经有一个江西女孩做文员,碰巧她也姓唐(名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就叫她小唐吧。小唐只是高中毕业,但她做事却比好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有条理,态度更积极,交待给她做的事情,没有让你操二次心的。有一个周末,我没有回家,想了解一下出口锁外加工配件的计划执行情况。小唐正好加班。由于要等供应部经理,我们俩人就聊起了家常。原来,她在老家开过店,她说把工作当自己的事来做,你既不觉得累,也不会去同他人比报酬。既然已经来到了一个企业,你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意,对上司的态度不满意,对同事的势利不满意,除了徒添自己的烦恼,你能改变什么?打工,不担心赢亏,三餐不愁,每月还有工资领取,比我开小店强多了。开店说起来也是老板,一个月下来,不说领工资,如果不赚钱,还亏了本,你去找谁? 你说说,有这样心态的员工,哪个上司不喜欢,哪个老板不满意?听说我走后,她被提升为供应部副经理,后来又被我的一个好友老板找去做了生产经理。
小唐是打工成功,还是当老板成功?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再说说另一个例子。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江西人,不过他是一个小伙子。姓陈,现在已是我的外甥女婿。小陈,一开始就在锁厂打工,在工厂做到了车间副主任。后来和另二个同事创业,三人投资三万元开锁厂,当他征询我的意见时,我未置可否。不到半年,小陈的第一次创业就告吹了。他跳槽到顺德另一家锁厂当了生产经理。几年后,当他在该厂地位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辞职了,又和另外三人开起了锁厂。这次他们撑了一年多,四人投入的二十万又打了水漂。他又被顺德锁厂的老板请回去做厂长,收入更高了。小陈虽然只是技校毕业,可是在制锁行业,他们那一批人经过十年的磨练,都成了行家里手。碰巧有一个认识我的顺德老板想开一家锁厂,苦于不懂技术,请我帮忙物色人选:并许诺只出技术不出钱,我给他40%的股份。其实他早已瞄准了我的外甥女婿,不过是想让我帮他作说客而已。结果可想而知。小陈去年已在广东中山买车买房,前几天我给他打电话,问起工厂的情况,小陈告诉我,月产量已稳定在每月八万把以上——虽然不多,但比起他前二个厂生产的总和已不相上下了。
你能说,小陈第一次开锁厂就失败了或者说第二次开锁厂也失败了?恐怕不能!成功学讲:机遇偏遇有准备的头脑。小陈没有 前面的两次失利,他会有第三次的机遇? 小陈还很年轻,年赚几十万,你就说他成功了?我当然希望他一直成功、永远成功。但是,愿望美好,不等于就一定能实现。因为今天的成功,并不代表明天的辉煌。像利安制锁经历了怎样的风光?首届中山市十大民营企业、纳税大户、慈善明星……曾经多少桂冠挂在利安制锁的办公室墙上。利安制锁的老板又是何等的荣耀?当然我仍然认为,这并不代表利安老板就一定失败。因为我说了,成功永远在路上。爱多老板不也是曾经身陷牢狱,而今不也是重新站了起来,又办起了节能灯饰生产企业?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不也曾身陷债务危机,最后不都站起来了吗?利安的老板也一定能站起来。如果他真正面壁思过、痛改前非,几年以后重新站起来,绝非空谈——这也是我曾经替你打拼的兄弟最大的心愿。
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在路上,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屡败屡战,只要身躯尚存、灵魂尚在、精神不死、理想不灭,任何人不管失利多少次,只要你最后挺住了,人们还会当你是英雄!中国人讲究不以成败论英雄,应该就是对成功永远在路上观点的最好诠释。 留心成功者说的话 真正成功者的试金石 失败是成功者的家常便饭。
第五篇:
拥有46亿美元的蔡万霖过世后,其财产分给子孙,台湾富豪榜随之发生变化。“科技枭雄”郭台铭和“经营之神”王永庆以总资产930亿元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并列台湾首富。
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山西人自古擅长经商,这一点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郭台铭1950年出生于台北,1966年考入“中国海专”,后进入复兴航运公司上班,但他不甘心永远靠海为生。1974年,郭台铭向岳父借钱与朋友合资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由于没什么经验,一年后赔了个精光,股东们一一退出。但郭台铭不愿轻言放弃,他看到黑白电视机开始在台湾兴起,于是着手生产电视机旋钮。1977年,掘到人生第一桶金的郭台铭并未买房置地,而是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建立了模具厂。事实证明,此举极有远见。当20世纪80年代电脑工业起飞时,鸿海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迅速进入连接器领域。1982年,他把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鸿海集团的营业额首次突破100亿元新台币,1999年突破500亿,2001年达到近1500亿。2002年,郭台铭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到今年为止,鸿海已连续3年成为台湾第一大民营制造企业,同时它也是全球最大的电脑配件生产商。据统计,全世界每5台电脑就有一台在使用鸿海的产品。
鸿海是靠什么迅速崛起的呢?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鸿海能做大,最关键是选客户。在他看来,只有把产品卖给世界级客户,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要是先卖给台湾小厂,他们的要求比较低,我们就无法进步”。为了拿到美国一家大公司的订单,郭台铭曾住在一家简陋的小旅馆里,每天只吃两个汉堡包。等了5天,客户才给他5分钟见面时间。1987年,郭台铭为赢得康柏这个大客户,干脆在康柏总部旁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双方的生意大门最终开启,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索尼游戏机在和鸿海合作之前,开出两个条件:必须在45天内完成所有模具的设计;4周内生产100万台。结果鸿海提前两周完成订单,最终成为索尼游戏机最重要的供应商。
身为台湾首富,郭台铭相当低调。他有个“三不原则”,即不接受采访、不参加公开活动、不任意拍照,每年只在6月份,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上露一次面,为企业和媒体上课。他常说,搞宣传没啥意思,鸿海靠的是苦干、实干、拼命地干。郭台铭自己就是一位工作狂,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自创业以来没有休过3天以上的假。有时即使晚上刚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开会,而且一开就是12个小时,好像永远都不知道疲倦。
急脾气的他,可以3天不睡觉把货赶出来,甚至直接冲到生产第一线,卷起袖子,操作机器。如果遇到客户退货,他除了生气骂人外,更会放下董事长的身份,亲自带着员工上门赔礼道歉。靠着这样的严格要求,郭台铭对鸿海的产品质量相当自信。有一次在演讲会上,为了显示鸿海的手机最好,他在讲台上连摔3次手机,然后请台下的好友试拨他的电话。
老板如此努力,鸿海的员工也是丝毫不敢懈担郭台铭实行的是类似军事化的管理,每一个进入公司的基层员工,上岗前必须接受为期5天的基本训练,包括稍息立正和整队行进等。对于高层主管,郭台铭的要求更为严格。他随时向他们提问,如果答不上来,骂人的话立刻脱口而出,这些千万富翁们,照样要在会议桌前罚站。郭台铭下达的命令,即使远在地球另一端,相关负责人也要在8小时内做出回应;没有时差的,则必须在15分钟内答复。平日里,郭台铭常问主管们:“你们尿尿黄不黄啊?”如果回答“不黄”,他立即劈头痛批:“那表示你不够努力啊!”
另一方面,对待表现好的员工,郭台铭也相当慷慨。在2002年的年终庆祝会上,他拿出2.3亿元新台币犒赏先进,最高奖是价值2800万元的鸿海股票。每年,郭台铭还会为上百名主管安排最精密的核磁共振身体检查,一出手就是上千万。与经理们吃饭,他时常动几筷子就不吃了,而是忙着催厨房上菜。等大家都吃饱了,他再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到自己碗里一拌,胡噜胡噜吃下去。曾亲眼目睹这一切的郭台铭的好友感慨道:“看鸿海经理们的眼神,就知道他们对郭台铭死心塌地。”一位在鸿海工作了十几年的主管也表示,跟着郭台铭有种打天下的感觉:“想想看,你是愿意选择追随一个苟延残喘的皇帝,还是一个版图不断扩张的大汗?”
对于自己,郭台铭却显得有些抠门。他不穿名牌、不开名车、不注重打扮,走在路上,很难看出他是台湾首富。他的办公桌是由几张会议桌拼凑而成的,桌上除了一堆公文外,只有一个小闹钟和一对镀金的狮子。座椅原本是一把用了十几年的铁椅子,今年在医生的建议下,才换上了新椅子。但郭台铭坚持自掏腰包,不花公司一分钱。有人总结说,鸿海赚钱的秘诀就在一个“时字。上班时间,公司走廊的灯间隔着亮,午餐时分,用餐者的办公室的灯一律熄灭。会议室的墙基本没什么装饰,地上用的也是最便宜的地毯。为此,郭台铭常被朋友取笑“没品味”,而他说:“我现在有什么买不起?可是如果我要真去搞品味,那股东们就要担心了。”
“鸿海不能没有郭台铭,而郭台铭不能没有大陆”。很多在大陆的台商都这样评价大陆市场对于鸿海的意义。早在1988年,郭台铭就开始了在大陆的创业,他一口气在深圳买下500亩厂房用地,成立了富士康集团。1996年,该生产基地又被进一步扩充为科技工业园,占地1500亩,员工3.3万人。1999年,鸿海北上成立了昆山富士康企业集团,下设13家公司,总投资2.36亿美元。此时正是台商开始在长江三角洲聚集的时候。2001年,郭台铭在北京设立了富士康精密组件有限公司,此后又宣布投资10亿美元兴建富士康(北京)科技工业园。2002年,富士康在大陆的年产值约670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总额56.7亿美元,创汇30亿美元。
完成了生产基地布局后,鸿海又把经营范围伸向了销售渠道。今年11月,郭台铭投资的赛博数码广场正式进驻南京珠江路,这表明鸿海开始转型,它要通过切入销售渠道,来发展自己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