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们总喜欢闻听色情、变态之类的话题,因为人们内心深处总隐藏着一种犯罪的欲望,尼采说过一个一直没犯过罪的人是不完整的,任何人都想犯罪但都苦于迫于法律的规则而不敢明目张胆行动,因此说法律对人的规限是有限的,它不是一个万能维持社会秩序的良药,除非人人都心甘情愿的存有利他之心而不是利我之心,否则法律永远都是一把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有这样一种现象无法解释清楚,那就是越是有害的事情人们越是要拼命的尝鲜去做,这里有一个例子,恰好的反映出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状态,有一个卖酒的作坊推出一款新酒,他在一个转角的路口处搭建一个四围尽都密封好了的小房子,此外他在面对行人方位的墙面上钻一个小洞,外面挂了一个小牌子,上面写道,行人禁止往内观望,于是为数不少的行人都被这个牌子所写的诱惑了,他们偏偏停下脚步向小洞内观望以探究竟是有什么神奇的事物。这只是一则创意的广告,于人于大众都未产生大的危害,但其蕴涵的人们对于规范的挑战是显而易见从未停止的。
每包香烟上都写有吸烟有害健康但吸烟的人数有增无减,甚至有一则笑话令人甚感讽刺,笑话里举出一个例子,一个人向烟鬼展示了一系列因吸烟而导致肺癌的肺部解剖图片,这个烟鬼大惊失色的说道:“我的妈啊,吓死我了,赶紧抽根烟压压惊。”
除此以外毒品络绎不绝的泛滥仿佛毒瘤般根深蒂固在社会的这个土壤中斩不尽,除不绝,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在网络上发布吸毒的图片以博取刺激最终导致锒铛入狱,为追寻灵感而吸毒不胜枚举,毒品似乎成了一种越是说它坏越受人欢迎的东西。
路边摊的烧烤含有毒物质是不言而喻的,但争先恐后的在路边摊买小吃的每一天都成近乎倍数的增长,问其原因莫不是因为这类含有有毒物质的比无毒物质的更香更有味道,或者更好看,更惹目,青少年一代的未来都葬送在了这一类含有有毒物质的令人不舍离口的东西了。
因此单靠规则约束,已成杜绝犯罪的柔弱点,当法律不入人心,犯罪者自然愿跟法律相斗,犯罪成本的低廉一样是不能根除犯罪的一样原因,但这是法律范畴的事情,除此以外什么才能从源头上杜绝犯罪,法律的作用明显显得较为低效(但例如新加坡之类重视法律的国家法律的作用无疑是高效的),这就要求无论如何都需从人的内心下手,内在的杜绝犯罪欲望比外在的规则压制更有效果,这就好像使水引向大河,而非将溪流堵于原上,引向者必定规律自然,堵在原上者难免崩溃成灾,使主观的犯罪欲望被克服的是最大的做法,这就好比高明的医生善于从疾病开始之先预防,因此从内在育导人们主动顺从无罪的态度比依靠禁止的条规而言更具有先见之明。
第二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到的这么一段话,为修身养性之道,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一个度,俗话说:物极必反,一味的追求自己那颗功名利禄的心最后反而得不偿失。
回想我走偏时沉溺于浮华的纸醉金迷,一味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并从中获得满足,那时的自己还是比较的爱慕虚荣,和损友比吃,比喝,比名牌,比谁的游戏玩得好,比谁的女朋友漂亮,比来比去最后浪费的都是自己的青春,挥霍的都是家里的金钱,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爱莲说》中的一句名言: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淡薄名利本身就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同样,这种美才是被世人所认可的美。
往往爱慕虚荣的背后都是欲望在作祟,俗话说: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没有的欲望的人容易消沉,欲望太盛的人也会因为不堪重负而被压垮,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欲望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莎士比亚曾说:轻浮和虚荣是个不知足的贪食者,它在吞噬一切之后,结果必然牺牲在自己的贪欲之下,所以只有把握一个度使我们不会偏离生活的轨道,同时也不会让我们深陷欲望的深渊,正所谓知足者常乐,既然生活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好好去珍惜,现在拥有的才是最美好的,知足,也许意味着你不能得到更多,但却会让你变地更理智,不会让你与现实脱轨,走向毁灭地深渊。
第三篇:
到学校报到那天,穿着姐姐的鞋上学被同学讥笑,他立誓要出人头地。从功名欲到权力欲、物质欲、奢侈欲,他“奏响”了一生——
欲望变奏的“四部曲”
忏悔人:郝永昌
原任职务:牡丹江报业集团董事长
触犯罪名:贪污罪、受贿罪
判决结果:200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级法院判处郝永昌有期徒刑二十年。
犯罪事实:从1993年至2004年,郝永昌在任牡丹江市有线电视台台长和牡丹江日报社社长期间,利用职权,采取设立账外账、虚开发票、截留工程款、抵顶广告费等手段,多次侵吞单位公款154.8万元;还通过对外承包工程、为部属提职晋级等手段索取他人财物54万元。
新闻背景:这是郝永昌在监狱服刑期间写下的悔过书。
悔恨之后,痛定思痛,我走到今天都是欲望在作怪。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可谓是欲望变化的“四部曲”———功名欲望使我奋斗成材,权力欲望使我步入辉煌,物质欲望使我意乱神迷,奢侈欲望使我坠入犯罪深渊。
立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记得上初中到学校报到那一天,我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是穿着姐姐的女士布鞋上的学,结果被很多同学讥笑、挖苦。从那时起,我就立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1968年当兵入伍后没几天,我就被调到团政治处新闻报道组。从此,我开始拼命地写稿,拼命地读书,5年时间发表了300多篇新闻报道。但因为家庭历史问题,我复员回到了地方。
在人生的路口几乎败下阵来,我有些沮丧。可是,一想起上中学时同学嘲笑我的那种目光,我又有了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利用休息时间,我开始写稿,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不久,我从工厂被调到牡丹江市总工会。在总工会的8年时间里,我转了干,提了副科级,完成了函授本科学业,还发表了电视剧,出了书,完成了人生路上建功立业的原始积累。
现在回想起来,人不能没有欲望,在人生初始阶段,欲望有时是一面旗帜,是一只号角,正常的欲望催人发奋,励志磨胆,让人为实现愿景而不懈拼搏。
寻求一个更高的平台
面对赞扬声、褒奖声、羡慕声,寻求一个更高的平台逐渐成了我的一个追求。这时枯燥的工会工作已不能满足我的需求,经过权衡利弊,我选择了自己的专长,调到市电视台。在电视台那几年,我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策划拍摄的春节晚会、风光片、专题片、音乐片频频在全国获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被调到有线电视台任台长,晋升为副处级。在筹备有线电视台的初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一无所有。我向财政借了5000元,白手起家,开始了浩繁的有线电视工程建设。在大家的努力下,实现了当年安装,当年开播,当年创下了千万元利润的骄人业绩。
当时,每一天我都被笑脸包围着,权力的魔杖支撑和推动着我的人生梦想和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那时,我面向社会招聘150个新闻单位事业编制,一个关系没有,一个后门没有。一个家境十分不好的记者事后送给我1000元,被我婉言谢绝。我记得当时对他说了一句话:“省着点花,买点好吃的,多干活,出好活。”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自己也坦然过、廉洁过、高尚过。
然而,在事业的进程中,在每个具体项目的推进和打磨中,一些权力寻租,一些潜规则游戏,一些不公平竞争逐渐在我的头脑中形成印象,进而清晰。我渐渐地感到我们的头顶并不全是阳光,有时有阴云,有时有雷电,甚至有时十分灰暗和混浊。焦虑伴随着迷惑,愤感伴随着不平衡。这时,权力的应用和把握便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物质欲望是一副毒药
担任牡丹江报业集团董事长和牡丹江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后,“一把手”的高度集权使我找到了出人头地的感觉。虽然我也曾经警示过自己,要走好为官之道、把住为人之本。然而,面对物欲横流的纷繁社会,自己终究没有把握住物质欲望的防线。
从土特产品到吃吃请请,从品牌服饰到名贵用品,从有价证券到股票金钱,一回回、一次次,我悟出了作为“一把手”既辛苦又实惠的真谛。物质欲望的泛滥,使我越来越不能自拔。一次,一个广告客户老板和广告部门签下了五折的300万元全年广告合同。晚上宴请的时候,吃着佳肴,品着美酒,兴奋异常的我当场大笔一挥,在原来已降至五折的基础上又免去三折,该老板一顿万元大餐就达到了应付300万元实付60万元全年广告费用的最后目的。酒醒后,我十分懊悔,但已于事无补。
现在回想起这些往事,我深深地感到“物欲”是一个陷阱,使你跌入之后难以自拔;“物欲”是一副毒药,会置人于死地。“物欲”的膨胀,会使人迷失自我,迷失本性,最终走上不归路。
奢侈欲望越来越膨胀
人一旦被物质欲望俘虏,接踵而来的便是奢侈欲的极度膨胀和对奢侈品的盲目追求。
2000年,为了建报业大厦,我开始频繁接触开发商、投资商。眼看着他们财产的富有,接触着奢华的生活空间,聆听着金钱至上的噪音,目睹着潜规则游戏的盛行,我心理越来越不平衡,观念上越来越偏颇。我被这纸醉金迷、金钱至上的另一个世界彻底征服了,对吃穿住行开始讲究起来。车是越坐越高级,穿戴全是名牌,手机换了几十部,名包换了一批又一批。奢侈的欲望愈来愈膨胀,我在犯罪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
法庭上,当公诉人一桩桩、一件件历数我的罪行时,我没有辩解,没有反驳。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咎由自取,什么叫“自作孽,不可活”。
我的堕落,不仅使自己的晚年要面对漫长的铁窗生涯,也使一个本来温馨幸福的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在我被宣布判决后,70多岁的老母亲见了我一面后就痛惜离世;妹妹从山西赶回来送我到监狱,回去不久突发脑溢血,英年早逝;儿子、儿媳因为我放弃了理想的工作,离开当地,远赴他乡打工;有病的老伴带着7岁的孙子艰难度日……每当想起这些,我便痛不欲生,追悔莫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