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开创事业时的创业故事各种版本精选

创业 发布时间:2015-03-29 16:49
[摘要]第一篇: 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他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亲李云经也受过很好的教育,以教书为职业。李嘉诚从小就受到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3岁就开始读唐诗,到小学毕业时,已经能读《红楼梦》、《老残游记》、《资治通鉴》了。 可是
第一篇:
 
    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他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亲李云经也受过很好的教育,以教书为职业。李嘉诚从小就受到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3岁就开始读唐诗,到小学毕业时,已经能读《红楼梦》、《老残游记》、《资治通鉴》了。
 
    可是,李嘉诚3岁时,祖父就去世了,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困难。父亲几次被迫丢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然而都没赚到钱,最后还是回到家乡来教书,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诚放学后,常常到码头边去捡煤屑。父亲生了病,也没有钱去医院,还要坚持工作,有时候一边批改学生的作业,一边大口大口地吐血,使小嘉诚深感心痛。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嘉诚一家人离家逃难,先后在汕头、惠阳、广州等地流浪,经常露宿车站。父母和小嘉诚都不得不到大街上卖香烟、糖果、针线挣点钱,忍饥挨饿过日子,最后一家人逃到香港避难。李云经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床。1943年,还不到40岁的李云经就离开了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从此失学了。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失业的人,李家寡母孤儿,就更难找到工作了。母亲设法批发一些塑料花去卖,每天只能赚到几角钱,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五口。李嘉诚是家中的长子,对母亲非常孝顺,他不能不帮助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负,所以到处找事情做。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答应收留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16岁的小嘉诚,从此踏进纷纭复杂的社会,开始了顽强拼搏的人生旅程。
 
    南方人起得早,睡得晚,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每天“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对一个未成年的少年来说,这实在是太难熬了。小嘉诚也抱怨过自己的“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但是他想到母亲和弟妹,感到自己有责任为家庭分忧,就是再困难也得拼下去。有一次,因为太疲倦了,他一不小心把一壶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当时他很紧张,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可是那位客人反而为他开脱,不准老板开除他。这件事给李嘉诚的印象很深,几十年以后,当他成为香港有名的大富豪后,还感慨地说;“如果能找到那位客人,我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他还说:“这也是一次教训,谁叫自己不谨慎?父亲曾多次告诫我,要作男子汉,就要‘失意不能灰心,得意不能忘形’。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第一是要能吃苦,第二是要会吃苦。”
 
    李嘉诚在茶楼里一泡两年。他对这段生活从来没后悔过。他说,茶楼是三教九流聚会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都能看到听到。久而久之,就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他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也知道了该怎样与这样的人相处。他读书不多,但是学会了利用环境观察别人,这也算是社会心理学吧!这时练出的本领,对他生的事业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贫困的生活使李嘉诚过早地成熟了。
 
    来往茶楼的客人里,最让李嘉诚羡慕的是实业家。他发奋向上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发誓也要做一个实业家。可是,像他这样没有后台、没有本钱的人,该怎样才能投身实业呢?李嘉诚17岁那年,大胆地迈出了新的一步。他找到一份为塑胶厂当推销员的工作,便辞掉了茶楼里的活。
 
    推销员,被很多人称作“成为富豪的必由之路”,但也被认为是“天下最复杂的职业”!做推销员要有特殊的本领。首先是要能跑,这一点,李嘉诚不在乎,在茶楼里跑堂,他能连续12小时不落座,也不感到腰酸腿痛。为了节省路费,他上下班从不乘车,十来里路,总是走来走去;出外联系业务,一个上午,能在香港大街上打个来回!做推销员的另一件本事是脸皮厚,能磨会缠,使客户不得不买自己的商品。不过李嘉诚从不愿意死皮赖脸地缠人家,他总是事前想好几套方案,使人家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商品。有一次他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走了几家办公室都没有人要,他灵机一动,对办公室的人说,洒水器可能出了点问题,想借人家的水管试一下,于是乘机在办公室里表演起洒水来,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一次就卖掉了十几个。有人认为,推销员一定要能说会道,李嘉诚却不以为然。他不喜欢高谈阔论,讲话也是不快不慢,没有那种所谓外交家的口才。但是他非常注意市场和消费者使用这类商品的情况,别人不需要或者已经有了的东西,你去推销当然是白费劲!当时他把香港划分成很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情况和市场情况都记下来,这样就知道什么产品该到什么地方去推销。短短一年以后,李嘉诚推销商品的数量超过了厂里那些老推销员。
 
    由于李嘉诚推销有术,别人做不成的生意他能做成,他所在的那家塑胶厂的效益也就越来越好。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发现竞争胜负的关键竟在这小小的推销员身上,便想花大代价把李嘉诚挖过去。李嘉诚的老板得到消息,惟恐李嘉诚真的成了别人手中的工具,于是抢先下手,把李嘉诚提拔为业务经理,并破例给了李嘉诚20%的红股。李嘉诚通过报刊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通过茶馆和娱乐场所掌握本地的行情,心中有数,指挥有方,他手下的推销员都能根据他的指导完成任务。而李嘉诚也因此熟悉了塑胶行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且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交往,提高了管理能力。正如他自己所说,“吃透了这一方云雨”。
 
    3年以后,正当厂里准备重用李嘉诚的时候,他却坚决地辞职了。
 
    20岁的李嘉诚认为自己已看清了形势,做好了准备,他要放手大干一番了。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用自己几年来积蓄的7000港元,又向朋友借了些钱,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下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下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办起了“长江塑胶厂”。有人开玩笑说,这个厂只有这块招牌是新的,别的全是旧货!但是李嘉诚不这样想,他选择“长江”作厂名,是有深刻用意的。他说:“如果你不广泛吸纳细小的支流,就不能成为大河。一个干实业的人,就必须有广阔的胸襟与别人一起工作!”充分显示出一个实业家的眼界。厂子刚创办,缺乏资金,更缺乏人才,采购、设计、生产、推销,都得李嘉诚亲自过问。每天一大早,他出门去联系业务,这时他是采购员兼推销员;到他回厂后,厂里一天的生产才能开始,这时他是师傅、老板;晚上搞设计,以便工人们第二天能照图施工,他又成了工程师……那时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
 
    年轻的李嘉诚就像别的创业老板一样,希望事业发达,他急于扩大再生产,缺少资金,就向朋友去借。但是他也碰到了所有初涉市场的企业家惯常碰上的问题:产品出现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他没有阔亲戚、富朋友,人家借给他的钱,都是准备自己办事用的,所以一定要如期归还。可是李嘉诚借来的钱已经变成了产品,而产品还没能变成钱,他拿不出钱还人家,一度面临破产的危机。据说他有一天晚上围着工厂转了大半夜,几次向河边走去,但终于又走了回来。他没有自杀,第二天,他又找来一个经销商,希望这个人能支持他渡过难关。可是那个经销商边看边摇头,围着厂子转了一圈,在河边撒了一泡尿,走了。
朋友们都劝李嘉诚,算了,干脆把厂子卖掉,还了债,自己到别人的厂里去做工。凭他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待遇不会差的。
 
    李嘉诚不愿意这样做。
 
    只有在困境中不屈服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他冷静地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操之过急,生产与销售配合得不好。他果断地收缩生产,把得力的工人派出去搞推销。他自己也背着产品跑遍了香港,拜访了上百个代理商。长江厂的产品毕竟质量好,很快就得到了几个代理商的支持,他们预付了一笔定金给李嘉诚,使他终于渡过了这个难关。
 
    李嘉诚又发现,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卖。香港人是喜欢摆设的,应该会欢迎逼真、漂亮又便宜的塑胶花;而塑胶花的生产技术要求并不高。他毅然决定,大量生产各种各样的塑胶花。果然,塑胶花很快进入了千家万户,也为李嘉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长江塑胶厂的兴旺,不久就引起了同行的嫉妒。有人专门跑来拍了长江厂那间破厂房的照片,登在报纸上,宣传说,长江厂就是这么个破烂样,怎么可能生产出好东西来呢?然而那帮人却没想到,这反而使长江塑胶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少本来并不经销长江厂产品的代理商,跑来考察过以后,都认为这个小厂厂房虽旧,但组织得力,生产合乎规范,产品质量信得过,可以同他们做生意。结果长江厂的订货单大大增加。更让李嘉诚惊喜的是,有一些外国商人也跑来了。李嘉诚从这些商人口中,得到了一个黄金般的信息,就是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苏联人扫墓不用纸花,而用塑胶花,表示生命虽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品质、精神是长青的;北欧人则喜欢用塑胶花装饰庭院、房间;美洲人连汽车上和工作场所也会挂一些塑胶花。于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李嘉诚大量生产塑胶花,销往欧美市场。工厂的年利润也猛升到上千万港币。
 
    古人说“三十而立”,30岁的李嘉诚,已经成了老少皆知的“塑胶花大王”。他从一个茶楼跑堂成为千万富翁,只不过用了10年多的时间。长江塑胶厂的牌子换成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昔日的破厂房也变成了窗明几净的高大厂房,工人们都穿上了制服。 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的大好局面下,李嘉诚却敏锐地意识到,由于塑胶行业高利润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拥人塑胶行业,这就势必导致激烈的竞争,“好日子很快会过去”,于是,他开始寻找下一个机会了。
 
    这一次他找到的是房地产业。
 
第二篇: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教师之家。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李云经的引导下,祭拜孔子儒学,进入观海寺小学念书。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日军轰炸潮州。
 
    1940年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14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创业故事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场。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树大招风
 
    2000年10月25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2000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tom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
 
    “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元。之后,‘和黄’再卖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
李嘉诚开创事业时的创业故事各种版本精选
第三篇:
 
    李嘉诚,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安,自幼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因此李嘉诚的童年,一直是很艰苦的。当他14岁的时候也就是1940年,那时候正逢中国战火纷飞,他便随从父母逃难,逃往香港,投靠舅父庄静庵,舅父家境很富裕,但是不久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有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看到一则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说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即将投放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刻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大,“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直到1964年,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员的利润;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并在后来多次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趁楼价下滑,运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企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他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采取不动声色、出其不意的战术,派人分散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有原来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龙仓集团感到大势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在市面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仓股票。无奈资金有限,最后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双方关系良好,这使李嘉诚有点为难。
 
    其时,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亦正在争夺九龙仓。李嘉诚见好就收,主动将持有的1000万九仓转让给他,从中获利5900万港员。李嘉诚这一仗,可谓一箭双雕,既避免了与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有正面冲突,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可顺利取得九仓控制权。
 
    李嘉诚这次采用的战术,不单是攻其不备,更是迂回包围。他指挥手下,以极快速度暗中低价收购“和黄”,很快便持有该公司70%的股票。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发觉李嘉诚的举动时,虽然急忙组织英籍大股东进行反攻,但为时已晚,李嘉诚已多得先机,加上汇丰银行的帮助,终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纳“和黄”。至 1980年,李嘉诚已拥有超过40%的“和黄”股权。如手到拿来般,顺利登上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当时,并没有人追问当中关键性的一役,是汇丰银行为何愿意将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诚才说出。原来,当年汇丰极为欣赏李嘉诚的管理方法,认为由他带领和黄,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所以愿意相助。结果亦证明,和黄在李嘉诚手上,不出几年,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司,晋级世界数一数二的跨国企业。
    另外,自70年代起,李嘉诚已开展了海外投资,至80年代,他逐步有目的扩大有关的投资比重,进行企业全球性战略。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设立根据地。业绩一年比一年好,还未到90年代,他早已成为香港的首富,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领导地位。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李嘉诚,华人首富,能做到今天,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我们在他身上学到的是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第四篇:
 
1958年,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李嘉诚的事业迅速走向辉煌。
1963年,与庄月明结婚。
1967年,左派暴动,地价暴跌,李氏以低价购入大批土地储备。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8年,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面。
1979年,“长江实业”宣布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实业”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1986年,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5月1日李嘉诚母亲逝世。6月20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会见了李嘉诚。
1987年,联同2名华资大亨李兆基及郑裕彤,成功夺得温哥华86年世界专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1990年,1月1日,夫人庄月明女士突发心脏病逝世。
1994年,所管理的企业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1999年,长江实业集团除税后盈利达1,850亿港元。
2011—2013华人十大富豪
2011—2013华人十大富豪(3张)
2000年,长江实业集团总市值约为8,120亿港元。
2009年,长江实业总市值约为10,000亿港元。
2010年7月30日,亚洲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港灯、李嘉诚基金会有限公司及李嘉诚(海外)基金会,以57.75亿英镑竞购法国电力集团旗下部分英国电网业务。9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广东深圳会见了李嘉诚 。
2011年福布斯富豪榜,李嘉诚位于排行榜第十一位。7月,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赴汕头大学调研,期间会见了李嘉诚。9月28日,国家孔子学院把成就李嘉诚的一道工夫茶传奇故事搬上国际频道,中英文全球推广。
2012年福布斯富豪榜中,李嘉诚排名第九,荣膺亚洲首富。
福布斯2012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李嘉诚位于排行榜第三十一位。
李嘉诚与大儿子李泽钜
李嘉诚与大儿子李泽钜
2013年1月10日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李嘉诚财富大增至300亿美元,继续稳坐香港首富宝座。
2013年的华人富豪榜发布,整体上华人亿万富豪规模实现了人数和财富额的双增长;“超人”李嘉诚继续蝉联华人首富,自1999年超越李兆基以来,这已是他在榜首的第15个年头了。
2013年6月30日参加汕头大学2013毕业典礼及系列活动,李嘉诚还勘察了汕大新医学院地址,参加了建设项目启动仪式。
2013年12月,李嘉诚通过旗下的风投公司Horizons Ventures投资一家国外比特币支付初创公司BitPay。
 
第五篇: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在战乱中进入香港,历经生活的煎熬。从求职打工到辞工奋斗。凭志气和才智,从茶楼伙计、钟表学徒做到小业主、大老板,涉足塑胶、地产等行业,终于成为闻名港岛内外的大企业家。他一生艰苦拼搏,有胆有识,为香港和祖国大陆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成长中闯关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刚入而立之年的李云经初为人父,自然是欣喜若狂,他自此便暗下志愿,定让儿子传承书香世家基业,学有所成。
  李嘉诚深受父亲濡染,自小便聪颖好学,许多诗文赋词早已琅琅入口,他肩负父亲的期托,进入当地学堂,白天上学读书,晚上便扎进藏书阁,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勤勉苦读,外加少有的悟性和吟诵诗文的出众禀赋禀赋:人的体魄,智力等。,使小小的李嘉诚早在同龄人中小有名气了。
  然而,日军的炮火炸毁了家人的夙愿夙愿:一向怀着的愿望。,学校停学,李云经失去职业,李嘉诚学业也被迫中止。
  李云经最后举家投奔在香港的妻弟庄静庵。
  庄静庵是嘉诚舅父。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尊,小学毕业离家外出,1935年入港闯天下,经营布制、皮制表带,后又兼营钟表,生意日隆。
  新的境况要有新的处事准则,适应社会方能求得生存,李云经几经思虑,最后不得不改变初衷,他深沉地告诫嘉诚,要嘉诚“学作香港人”,他已作好了留驻香港的准备。
  李嘉诚早就深谙了父亲久居香港的心意,另外在生活环境中,本来就很敏感的心灵也早就感到了另一种气息。
  由于学习内容和语言隔阂,李嘉诚初入香港中学读书成绩始终难佳,昔日的学习骄子变成了今日的甲虫,天壤之别的成绩折磨着深深自卑下掩藏的那颗幼小自强的心灵。他总是极少说话,时常紧咬下唇。
  李云经也经常告诫儿子,若想成大事,必首先精通英语。李嘉诚从此,更加努力。他起早贪晚,发奋耕耘,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是小有基础了。
  表面上稍趋安定的李氏一家在李云经终于找到一份工作之后仿佛真的度过难关了,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他们。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实行军管制,香港经济一片萧条,刚入港仅一年的李嘉诚一家毫无积蓄,很快就只能在舅父的接济下勉强填饱肚皮。
  偏偏祸不单行,忧虑、操劳和焦急包围中的李云经在家庭最困难时刻卧床不起了。回忆自己奔波的时日,他深深体味了人生疾苦、亲情冷暖,万般感喟(kuì)化作声声长叹。嘉诚望着父亲那憔悴的面容,心中自有难言的凄苦。1943年冬日,李云经在病患的折磨中最终抛下了寡妻幼子,撒手人寰(huán)了。病重时期,李云经知道嘉诚将要经受坎坷的一段历程,他语重心长的告诫儿子要有独立意识,要穷而有志,富不忘忧,要深信至诚至德的良训,建立自己诚实、善良而不屈的品质,保持为人的风骨。
  李嘉诚在景象残破的香港求职奔波。脚破了,腿肿了,希望一个个地碎裂了,肉体的痛苦自不必说,而受人冷言白眼,精神的挤搓深深地折磨着他那幼小的心灵。
  怀着自立的信念,凭着倔强的永不屈服的性格,李嘉诚拒绝了舅舅要他进钟表厂的好意,他要凭自己的能力,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宁可做一个完全自立的最低下的工仔,也绝不接受他人的恩惠。”小小年纪,那种自信、坚强、倔强、独立的意识已初露端倪端倪:事情的眉目。了。
  痛苦的经历让小小的李嘉诚过早练就了承受苦难的能力,而传统文化的濡染又让他具备了中国文人的那种傲骨,于是,年仅十几岁的他具备了一种少有的韧性,练就了一种永不言败、永远进取的血性,这些,最终成为了一位华人首富最深厚的最宝贵的财富;这些,也最终让他在香港乃至在整个世界商界树立了良好形象。
  茶馆向来是社会一个最精当的缩影,香港的茶楼亦一样,它集合了社会三教九流,贫、达、富、爽各种门类,各种行业、各种阶层、各种性格的人,李嘉诚真正全面认识这个社会,便由这里开始了。
  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生活的经历,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心的旅程,他们把这些带到茶楼,在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人中相互倾诉。
  或许是新奇,或许是初次求职那窄窄的生活之门令嘉诚明白了了解社会的重要性,他往往听的入迷以至于忘记了给顾客泡茶,还因此差点丢掉刚到手来之不易的饭碗,幸亏主顾心地较好,替嘉诚掩饰,方脱此危机。
  虽然是小小一件事,却给嘉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首先铭记了主顾那颗慈善的心,在港界那种人情淡薄的社会,这无疑给嘉诚注入一股浓浓的暖流,其次是老板事后讲的一句话:“干我们这一行,老板和伙计都不易,顾客是我们的饭碗,我们得罪不起啊!”
  李嘉诚牢牢记住了这些话,这或许是他对下属和顾客认识的第一层面。
  一天15小时的劳作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的,但是李嘉诚熬过来了,而且他始终没有忘记汲取知识。白天他了解社会,晚上他又拼命苦读。家庭的拮据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使他买不起自学的课本,学习知识的渴望和贫困的生活环境的冲突却激发了他初步的商业头脑。为让自己的钱充分得到利用,他跑到旧书摊买下课本,用过后又卖给旧书摊,他以最少的钱满足自己最迫切需要满足的心愿。
  带着一年的社会闯荡和磨练,年少却“老练”的李嘉诚走进舅父的钟表公司。
  “我是凭能力去公司做事的,而非去接受恩赐。”此时李嘉诚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产生了深刻的转变。
  不要求特殊的照顾,李嘉诚心安理得地干起扫地、泡茶、倒水、跑腿的杂活,严格的茶楼早已让他驾轻就熟,然而打杂挣钱已经不光是他的目的,他想要做的,是装配和修理钟表。
  闲暇时间变为学习的殿堂,勤学好问、心灵手巧再加上他伶俐勤快、能够察颜观色,忖(cǔn)度人心,因此李嘉诚深得钟表师傅的喜爱,故大家都愿意耐心教给他技术。各种型号各种类型的钟表装配修理很快被他学到了手。舅父对他的进步和心计欣喜不已却不露声色,而店员却对他刮目相看了。
  中南钟表公司蒸蒸日上,嘉诚在公司职员中的声誉亦日渐其隆。然而,一份辞呈递到舅父面前。职员不能理解,以为他发了高烧;但舅父知道,他自己知道,他又要向前走了……
  在店员不解的慨叹余息尚未消失殆尽之时,李嘉诚却已又出现在香港的街头,他去五金厂做了推销员。
  杂货店是推销员“兵家必争之地”。李嘉诚首先走访各家杂货店,他每到一家店铺,总会详细地记下价钱、规格、式样,并尽可能了解产品的来源情况和销售情况。
  李嘉诚迅速入围推销,业绩不凡,短短时间内五金厂销售量便大增。
  原来李嘉诚摆脱了中间商为媒介的推销方法,自己直接和顾客打交道,把推销一竿子插至底,和酒楼、饭店以至于单个家庭直接交易。这样经济实惠而又方便,顾客当然满意;但这得要求推销员耐得住劳累和辛苦。
  老板万分高兴,对这个“孩子”大加赞赏。
  然而,李嘉诚又要跳槽了,他总会给人带来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
  其实,跳槽,是他早就想过的事了,因为他了解五金厂的现状,但真正使他毅然离开的还是一次偶然的遭遇。
  或许是职业的缘故,李嘉诚对塑料制品的迅猛攻势早有耳闻,他不时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看到塑料制品日益便宜的价格和其轻快、方便的优点,李嘉诚预感到真正的对手已经到来了。
  “小伙子,到我们公司干吧!”获胜的塑胶厂老板颇欣赏这位“孩子”推销员。
李嘉诚最终决定弃“金”取胶。
  走俏的塑料制品如狂潮涌岸,以迅猛的速度打入香港市场。新到的李嘉诚自然不甘落后,他深知自己缺少老推销那样的固定客户,一切还要从头做起,因而便暗加努力,加时加点,以一双肉脚走出一条勤奋推销之路。外加他那诚实的品格总给人一种踏实感,还有他原本机敏的思维,使他的销售量渐渐有了质的变化。
  他曾经在行销的路上路过一家刚刚盖起的房屋,里面主人正在打扫卫生。李嘉诚灵机一动,拿着推销的洒水器过去帮忙。
  主人迅速对洒水器发生了兴趣,原来他要在此开一个批发行。
  一笔生意就这样成功地做成了。
  有一次,李嘉诚到一家新开的酒楼推销塑料桶碰壁,他沮丧地走在路上。
  “难道就这样服输吗?”李嘉诚站住了,“输了,也总要知道输的原因。”
  倔强而又好学的李嘉诚蓦地转过身,他又走向那家酒楼。
  一见到老板,他便抢先说道:“此次我不是来推销的,我只是想要请教,我进贵店推销,我的动作、言辞是否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请您指点迷津。我是新手,您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在商界您已是成功人士。我恳求您的指点.
  以作为我工作改进的借鉴。这样,我对您的感激和我的收获,将会比让您订购我的胶桶更大。”
  虚心的态度,坦诚的求教,让人感到踏实的孩子气一下子融化了老板那冷冰冰的态度,他让李嘉诚进入办公室,热心为他提出许多忠言和批评意见,并且当即收回成命,与李嘉诚做成了一笔生意。
  李嘉诚没有辜负老板的厚望,两年后的他又迅速被擢升为总经理。
  他依然是那么辛勤地工作,依然是那么诚恳待人,依然是那么虚心学习。他惟一的变化是担子重了,业务更忙了。
  推销已驾轻就熟的李嘉诚对生产却还是个门外汉,掌握生产对于初升总经理的他便是当务之急了。
  “只有掌握规程,你才能更好地组织生产。”李嘉诚太明白这一点了,他不会也不甘心自己在这方面出现盲点。
  生产第一线出现了李嘉诚的身影。
  浓浓的兴趣和敬业精神把李嘉诚的身心在了工厂,他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均细细记录在案,并亲自操作,亲自尝试,直到掌握全部生产过程。
  1946至1949年,祖国内地爆发解放战争。
  弹丸之地的香港成了所谓“战争难民”的避难所,人口劳力的激增,资金技术的流人给经受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打击、40年代日本占据创伤的香港注入了新的血液,奄奄一息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的香港经济获得资金的起动力和人才的助推力,呈现出腾飞的气象。
  具有商业敏锐眼光的李嘉诚看准了这一点,他又要有新的动作了。
  当朝鲜半岛的炮火愈演愈烈时,香港筲箕湾的一座破旧的厂房旁,一块崭新的厂牌悄悄竖起,“长江塑胶厂”
  五个大字隐隐透出一种刚劲豪迈的气质。小厂的主人就是李嘉诚。
  告别塑胶厂让李嘉诚费了颇多的心思,自小便重义气、知恩图报的他怎么会那么轻易地辞别待他不浅的老板?然而,时势使然,日益火爆的塑胶行业和难得的机遇,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
  送行酒会上,李嘉诚感喟地说:“我不相信同行真的就是冤家,我这一走注定还是要搞塑胶业,但是我不开厂,其他人也会开。我非常感谢您的重用和栽培,这几年,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它会使我受益终身。”
  老板面对李嘉诚的肺腑之言,只是不动声色地笑笑,他太了解李嘉诚了,他早就知道这条龙早该出水了。
  “我不会带走客户。”这是李嘉诚走时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样说,他一定就会这样做,以后的行动证明他的一诺千金。他真的没有接受老客户的订单。
  创业是艰辛的,这不同于做经理,因为当经理的是有一定根基的现成基业,而真要做一个名符其实的老板的确要从头做起。资金、厂房、设备、人员,一切还都是零,一切还都是未知数。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资金问题。
  勤俭的李母操持家业,几年来,她把儿子挣的钱除维持生活费用外,都一分一分地积蓄起来。儿子就要立业了,看着业已长大的李嘉诚,李母和盘拿出所有的积蓄。
  “孩子,拿去吧,只要你出息,妈便放心了。以后你就立业了,不要忘记你爸对你的期望,也不要失掉你为人的准则,赚钱,并非什么钱都可以赚,我们做的事要对得起自己,而更要对得起别人。”
  李嘉诚拿着母亲积攒的钱去开创基业了,不是为他人,不是为自己,就算是为了自己已逝的父亲和年迈的母亲……
  连同借来的钱,李嘉诚已拥有了5万元钱,下一步便是确定厂址了。
  惜土如金的香港随着人口的大量拥入甚至于土比金贵,这对于资金短缺的李嘉诚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为了租到一个比较“经济”的厂房,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凭着一双脚掌几乎跑遍了香港的每个角落。最后只能在东北角的筲箕湾租下了那座勉强中意的厂房。
  筲箕湾地理位置偏僻,在50年代属于香港的“穷乡僻壤”,是一块“未开发地”,本来就不是建立工厂的理想环境所在,然而条件使然,李嘉诚只好委曲求全了。
  破旧的厂房,欧美淘汰掉的第一代设备,面对如此的条件,李嘉诚心中有难言的感受,仿佛自己也是一个“二手”的老板。厂房租下了,资金投入了,当机器的轰鸣回荡在厂房上空时,李嘉诚有点热泪盈眶。
  他的事太烦了,他的任务太重了,他面前的困难也太多了。以第一批雇来的员工来说,他们都还是“拖泥带水”的农民,对机器生产一窍不通一窃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这时的李嘉诚既是老板,又是技师,他手把手耐心地教工人如何操作,如何生产。他不会无端地训斥工人,也不会任意克扣工人的工资,他本着和大家同甘共苦的态度和工人一起为生产而操劳。
  李嘉诚吃苦耐劳,诚恳热心的态度深深打动了工人,大家都心甘情愿在他的带动下为工厂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条件艰辛的小厂有了生机勃勃的底蕴。
  生产管理,工程操作,业务推销,出纳结帐,初创基业的李嘉诚既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又是出纳员、会计师和老板,白手起家的他凭着自己非凡的能力和“勤能补拙”的良训要求自己,终于苦苦支撑下来。
  推销已轻车熟路,再加上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中国封锁导致的香港经济由转口型向加工型的政策转变的契机,以及作为新兴产业的塑胶业的广阔前景,李嘉诚手中的订单与日俱增。仅有的生产规模也渐难应付,于是,他便三班倒,昼夜不停,开足马力生产出货。
  然而,塑料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设备的陈旧落后,使正春风得意的李嘉诚遭受猝然一击,一家客户宣布他的产品质量低劣,要求退货。李嘉诚猛地意识到追求数量忽略质量造成的恶果,他有些不寒而栗了。
  继续生产,淘汰的机器和技术差的短期培训工人如何能保证生产质量?停止生产,而手中的订单和合同却让他欲罢不能。更何况,许多客户又因质量问题纷纷要求退货索赔,长江塑胶厂这艘小小扁舟刚下水不久便被推上生死存亡的浪尖。它已是骑虎难下了。
  李嘉诚真正品尝到了作为业主的难处,决策的失误导致了如今的困境。李嘉诚既着急又难过,他觉得对不起客户,对不起工人,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危难之机,李嘉诚决定裁减员工,整顿生产。
  然而,事情永远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工厂的危机已接踵而来接踵而来:形容人多,接连不断。了。
  老客户要求退货,新户望风而逃,产品开始积压,原料商按约上门索原料款项,银行又派人催逼贷款,工厂工人生产士气低落,被裁员工家属怨气冲天。
  李嘉诚召集全厂职工开了一个自我检讨会,他坦诚地说出厂里面临的困境完全由自己的决策造成,以致于连累了曾和自己共同创业的员工。他详细分析了导致如今场面的每一个细节,并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他公开向全厂员工道歉,并指出以后可能面临的困境,并诚恳请求广大员工携起手来,共度难关。
  “长江塑胶厂的命运掌握在大家手中,我整个事业的成否全在此举,我绝不会损及员工,只顾自己。只要大家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困难。,群策群力,我们的厂还有机会摆脱困境。如果情况一旦好转,所有下岗职工照常上班。现在,我需要的是大家的支持。”
  切中利弊的分析,坦诚磊落磊落:正大光明。的请求和毫无顾忌的自我检讨深深赢得了全体员工的心。大家一致表示愿同李嘉诚同甘苦,共患难。
士气提上来了,李嘉诚下一步便是清理积压产品,将质量低劣的产品作清仓处理,以低廉的价格卖给次品批发商,同时他又马不停蹄,亲自出马,为正品作推销。
  为找回工厂信誉,谋求各方谅解,李嘉诚又各方解释,并当面谢罪。
  大部分客户接受了李嘉诚的处理方法,并认识到他的诚恳踏实,表示愿意继续保持合作。
  原料商也谅解了李嘉诚,同意放宽贷款期限,并再度有条件地向他供应原料。
  银行也最终放宽该偿还的贷款期限。
  长江塑胶厂最终有了缓和的余地。下一步,李嘉诚开始再次筹集资金,以便添置新机器,购买原料。
  职工情愿拿出家中积蓄的钱,帮助厂子解脱困境。
  有的好友打来电话,主动提出提供帮助。
  然而却也有一些亲戚朋友,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唯恐惹火烧身。
  李嘉诚默默地忍受了,正如他不会甘愿让自己的心血毁于一旦一样,他亦同样不会让那些琐碎的事情锁住身心。
  要成就大事业的人,总会有容人的海涵,总会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
  长江塑胶厂的信誉逐步恢复,工厂产销渐入佳境。
  李嘉诚勒紧裤带,最终还清各方欠款,并且重新赢得银行的信任。
  当李嘉诚终于接到银行提供的第一笔贷款时,他的眼眶湿润了。
  欣喜之余的李嘉诚不会忘记和他同舟共济的工厂员工,他迅速把这一消息传给这帮患难兄弟。
  全厂沸腾了,为厂子,为自己,也为李嘉诚。
  李嘉诚没有食言,他补发了被裁员工的工资,并且为每一个患难弟兄都发了红包。
  屡战屡胜初度难关的长江塑胶厂焕发了少有的生机,人们佩服这个小伙子的毅力和能力,更为他那种坦荡和稳重所折服,于是大家都愿意和李嘉诚合作,再加上香港经济转机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业化热潮渐趋成形,大气候和小环境的影响,使李嘉诚的营业额与日剧增。
  此时的李嘉诚吸取上次教训,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开始思忖长江塑胶厂的未来了。
  这时,香港工业品开始源源不断地冲击国际市场,而作为扯欧美后襟的塑料行业却也后来居上,不断占领国际市场,然而可悲的是,整个行业的产销依然受客户操作,而且出口的产品也仅是劳力含量高而非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工厂生产全凭客户的反馈和指使。李嘉诚敏锐地感到,塑胶行业的危机。
  想在别人的前面,走在别人的前面,敢于制造第一的人便会永远走在潮流的前面,李嘉诚深谙这一道理,他开始放眼全球的塑料业了。
  一天,一条简短的杂志信息触发了他那敏锐的商业细胞:意大利某一工厂已发明出以塑胶原料制成的塑料花,并且既将批量生产,投放世界市场。
  李嘉诚有些兴奋,塑料花称得是一种巧妙的构想,它顺应了现代化城市人的生活快节奏,必将有广阔的市场。
  想妥了便要做,李嘉诚干净利落的撇掉厂中事务,只身前往意大利,考察生产行情。
  时间就是市场,速度便是效益,赢得时间便是赢得市场,赢得机会、参观后被深深吸引住的李嘉诚顾不了许多了,他决定要掌握这门技术。情急中的他决定深入工厂.
  “刺探”生产流程。
  于是,他以旅游打工身份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工厂内部打杂。他以打杂这一工作的特点有机会细心观察了每一个操作的规程,并暗暗记在心中,下班后细细备录在案。
  然而,生产塑料花的关键技术在于如何配色和施染,这可不是光凭领悟所能解决的。幸亏李嘉诚对于打杂是“行内”的工作,他很快便赢得了工头和技师的好感,从而获得了一些关键技术的要领。
  李嘉诚满载而归了,他为长江塑胶厂带回了新的希望。
  大量的调查结果汇总到李嘉诚的大脑中,他迅速作出决定,开发一批顺应整个世界一般消费者嗜好嗜好:(shì)特殊的爱好。的全新款式,他已考虑到谋求占领世界市场了。
  反复试验,反复配方,李嘉诚和大家一起,度过了几十个不眠之夜,终于使第一批样品顺利出笼。李嘉诚胜利了,他的产品打入了欧洲市场。
  他的营业额到1958年达1000万港元,纯利润为100万港元,长江塑胶这个生长在窠穴中的破旧小厂因此声名鹊起,登时全港闻名,而李嘉诚也被冠以“塑胶花大王”
  的美称。他决心撞开北美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胶花大王”。
  强大的宣传攻势迅速展开,长江塑胶厂的精美广告画册不失时机地飞到北美各家贸易公司的地址。
  那些画册中的款式色调新颖、价格低廉的塑胶花品种最终钓住了一家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对方表示立即派人赴香港洽谈,且顺便考察香港塑胶厂。
  李嘉诚有些犯嘀咕了,第一次同外商交往,他已经知道老外对工厂技术和规模的挑剔,而自家这个蹩脚蹩脚:(bié)质量不好,本领不强。的工厂,除质量和款式的优势外,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不会太好。
  李嘉诚有点孤注一掷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机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了,他要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实现生产规模、厂房配备、机器设置的全线现代化。
  厂房,租借北角最繁华的工业大厦。于是开始退旧厂房,购置新设备,搬迁可用旧设备,招聘新职员,培训,设备调试。
  没有喘息时机,没有缓和余地,纯粹的富有意义的冒险。他的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wěn),他的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作风稳健的他在这仓促之时依然显出儒商那种特有的深沉与稳妥。
  整整七个昼夜,当晨曦的光芒揭去天空黑黑的帷幕时,李嘉诚刚好调试好最后一台机器。如今的他正迎着第一缕阳光驱车前往外商到达的启德机场。
  性急的老外似乎总有使不完的精力,刚下飞机未来得及伸伸懒腰,他便急切要求参观工厂。
  “按计划,该开始运作了。”李嘉诚喃喃地想,“可是……”他还是有些忐忑不安。
  但这时已容不得半点含糊,也毫无犹豫的余地,赶着鸭子上架,被逼着也只好调转车头奔向工厂。
  当客商和他迈步走进工业生产区时,机器的声响伴着塑胶气味迎面裹来,李嘉诚紧张的神经稍有松驰。一流的厂房,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款式色调,一流的质量,以及一流的生产管理,这一切,让这位美洲大商惊叹不已。
  “我们现在就签合同吧!”美国佬有点兴奋,有些迫不及待。
长江塑胶在拓展国际市场同时获得长足发展,而此时的香港塑胶业亦横扫千军,垄断了世界20%的市场,李嘉诚由于其实力和声誉,被推举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
  1958年,在众人尚未注意到的情况下,李嘉诚已经分出一部分企业资金,开始在香港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两层的工业大厦。此时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亦下设地产部和塑胶部两部分。一头是普遍看好的塑胶业,一头却是在香港尚不突出的地产行业,这样的举动真的有点让人琢(zuó)磨不透。
  以塑胶业来说,李嘉诚在充分掌握其内部行情的同时亦产生这样的疑问:“香港的塑胶到底能火多久?”他已隐约预料到此行业不会有长远的非常光明的前景,以后长江塑胶的发展和日益壮大,同样没有打消他的念头,他还深知“久盛必衰”的道理。这不是主观臆测,善于总汇分析的他详细理顺此时的形势。在别人还在盲目投产的时期,李嘉诚已经准备清身淡出,淡出决非不闻不问,放弃还会具有的巨大的赚钱机会,更何况他还是潮联塑胶商会主席。
  李嘉诚淡出塑胶的过程就是他注意力逐渐转向地产,并最终以地产为产业龙头的过程。他投身于地产,更有其独到的慧眼。
  他就是能想别人所不想,行别人所不为的事。因为他那颗深邃的头脑,早已洞察出香港地产的巨大潜质和广阔前景。1966年,内地文革的风暴终于波及香港,“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也随之突起。香港由此爆发了“五月风暴”。富有民众纷纷抛售物业!新建楼宇无人问津!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整个香港地界雪上加霜,一片萧条。如今已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他不时收集信息,听广播、看报纸,密切注意形势的发展。
  “大陆决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深思熟虑后的李嘉诚大胆断言,并趁机制定政策采取趁低吸纳的方式,大规模扩展地盘。李嘉诚将塑胶业盈余和物业收入集中起来,全力投入地产,来购买土地,翻新旧房,并兴建物业。这又是“为常人所不敢为”的举动,是“逆潮流而行”的冒险。
  同样,他这次的判断还是没有错,1970年香港经济开始全面复兴,地产行业又蓬勃崛起,李嘉诚又一次彻底地成了这场风波的大赢家。他的收租物业面积增加将近两倍,由原来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租金收入为390万港元。
  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地产部如今成为了公司的主战线,长江的实力也有了较大增长,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李嘉诚已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一名新秀。
  1977年,对别人来说,或许只是平常的一年,而对于李嘉诚,对于其领导的公司来说,却是举足轻重的一年。
  这一年,李嘉诚声传全港,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边区”商人的形象。
  这一切,全在于他挑战地产巨无霸,一举投得地铁两站台的竞标,从而吹响了华资向英资进攻的号角。地铁工程,是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社会工程,而地铁客流量最大的两站,便是金钟站和中环站,这两站均居于港岛繁华区。一个位于银行区,一个置身于香港政务各部门身侧,又与中环银行区互为咫邻。如此有利的地形,如果上面兴建物业,必将成为地铁全线中最吸引人的肥肉,港界地产商莫不为之心动。李嘉诚当然更不会例外,他太想吞下这项生意了。李嘉诚立即收集有关地铁的材料,并细心研究置地公司,设计竞投方案。此次战役,他是志在必得。然而,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是地铁公司,因此地铁公司便是首要突破口。
  李嘉诚苦苦思索,并四处查找资料,收集信息。最后,他把注意力放在最关键一环上,那便是——资金。
  原来地铁公司原意欲以部分现金、部分股票去付购地款,而港英政府坚持用现金。
  李嘉诚胜利了,他以精准的分析,窥透了招标主体的意图,并最终以“付给地铁公司一笔现金,并继续支付若干次”和“商厦建成的利益,打破对半开的惯例,而以地铁公司占5l%,长江占49%的异常优厚的条件,最终赢得了地铁公司的青睐。
  1990年6月底,积蓄多年的长江实业,最终以28l.28亿港元的市值,击败了置地。一向在香港地界坐大的置地。
  仅以216.31亿港元位居第三。
  多年的夙愿,最终一朝实现。李嘉诚为事业,为目标,为自己立下的宏愿,整整呕心沥血,勤奋操劳了将近30多年。
  白手起家,到如今坐了地产界的老大,其中的艰辛,其中的心血自不待言,而他那种使人折服的商业头脑总让人佩服万千。
  从此,李嘉诚连续6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连续8年雄距香港商界首席。
  李氏二子富达的李嘉诚依然克勤克俭,富而不奢。
  他的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他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而他手上戴的手表也十分普通,和一般“行街仔”没有什么两样。他的住宅和他的游艇,都已和他显赫显赫:(hè)盛大。的地位大不相称。
  他的生活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一掷千金一掷千金:原指赌博时下一次注就多达千金,后用来形容任意挥霍钱财。,颇具“大款”风度,他甚至于不吸烟、不喝酒,在公司和职员同吃工作餐,到工地和工人共进盒饭,而且他亦吃的有滋有味,丝毫没有做样子的生硬和做作。
  李嘉诚自小深受磨难,饱经辛酸,终究成就大气候,诚可谓是“雄才多磨练”。李氏二子,一日泽钜,一日泽楷,李嘉诚深知教育的作用,自小便苦心孤诣,对二子加以培养和熏陶。李嘉诚深知耳濡目染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的道理,自小便让二子接受商业训练,在会议室感受决策气氛,并予以设立“旁听席”,以铸造其底蕴底蕴:详细的内容或内情。。大儿子李泽钜,受到良好的教育,80年代中期于斯坦福大学结构工程系学成回港后,便进入公司,踏踏实实由普通职员做起,他要让儿子熟谙整个“流程”。他还以剑桥经济系毕业的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为儿子“太傅”,让泽钜再上一门“经济管理”课,以充实其知识和才干。
  李嘉诚深知创业难,守业则更难,选好接班人关系到“帝业”的盛衰,其意义远不逊(xùn)于建立这个事业。
  然而,这不等于说,李嘉诚定会将担子交由其子,他这位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儒商虽说颇重亲情,难舍爱子;但他也毕竟闯商界几十年,见多识广,又受西方文化的感染,他也不会轻易感情用事,他甚至还颇佩服西方家族公司“董事选举制”,为了保住家族事业的发扬光大,他会慎重行事的。李嘉诚在尽心看着,看着儿子表现如何,是否可堪大任。他以一种忧患意识,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审视着这个“帝业”的后继者。
  其实,李嘉诚公司旗舰的新老接替业已基本就绪,就剩下他这个“主”的位置尚未定夺。李嘉诚期望着,期望着儿子能够生就一副可肩鸿业的臂膀,让他可以放心地将重担传递。的确,李氏二子也没有辜负家父的期望,他们正步步展示其魄力和才华。
  1986年,李泽钜开始了他的参政议政的初步旅程,在购买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时开始接触加拿大政要。同年,李泽钜在温哥华世地旧址发展基础上脱颖而出,一出手便是大手笔,展示了其龙门虎子的大家风范。
  世博发展项目的“萌芽”源于李泽钜,当时他生活在温哥华,对这里情况可谓已有了深入了解,再加之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眼光,李泽钜相中了这块地皮。
  刚入商界的他力陈建议,极力请求父亲涉于此项交易之中。李嘉诚有意洞察儿子的眼光,要泽钜“条陈”理由,并拟发展计划。李泽钜理由充实,深为其父赞赏,尤其他的“香港移民源源不断赶往加拿大,对于饱受市区嘈杂拥挤喧嚣之苦的港人来说,这样的海景住宅有颇大的吸引力”,李嘉诚更为满意儿子既有如此眼光,老子自当鼎力支持,他把世博会的重担一揽子交由了李泽钜!
  刚入“商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但李嘉诚深知,没有重担,造不成千钧柱梁,“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况且儿子的确有担当重担的素质呢!
  李泽钜果真能独挡一面,他以非凡的精力和高人的才智,一手一脚精心构划,两年间出席200多个公听会,会见了二万多人,最后出台了世博旧址发展计划。1988年,香港包括李氏家族在内的新财团投得了世博会旧址发展权。
  李泽钜坐镇加国,大包大揽,具体操作了这个庞大工程项目,他要凭自己的能力,向人们展示一个所谓“外行”的“内行”风范。“龙”已下水,且初显不凡,但“闯荡江湖”多年的李嘉诚懂得,仅仅商业上的历练尚且不够,他还要把儿子推向整个社会。
  1990年,李嘉诚借万博豪园嘉汇苑公寓在港推出之时,安排李泽钜接受两本杂志专访——将他推向了公众。
  1992年,李嘉诚带着两个儿子接受了江泽民主席的会见,让他们在港“大曝其光”。同年7月,李嘉诚不失时机地把两个儿子介绍给港督。而这年10月,彭定康“总督”
  商务委员会“名单中”,李泽钜的名字赫然位居其中。如此显赫的地位,显然是由超人“禅让”于其子。
  大子声名远播,次子更不在话下,李泽楷头脑的反映和其本身的魄力,同样显出其“龙子”的气度。李泽楷的出名在于卫视,他“得尺进寸”术招招惊绝,“借钱生钱”
  术枪枪辛辣。他以一副勇于进取,不囿窠臼的面目出现于港人面前。李泽楷似乎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他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虽出自豪贵,却不愿为其声名所累,更不愿为生活所累,他有点“西化”的头脑。
  李泽楷可算幸运,他有一个开明的爸爸:李嘉诚尊重儿子的个人意识,从不愿以长辈的身份去“压制”泽楷。
  李嘉诚经常教育儿子如何作人,标准仍是古老的孔孟之道,或许泽楷的底蕴有东方的根基,然而他的“冲”劲却更似于西方味道。
  1990年,“实习”四年的李泽楷终于奉父意回香港在父亲公司打工,这个“不孝”的儿子甚至发牢骚抱怨父亲给的价码太低,抵不住自己在加国的零头。
 
  儿子留下了——倒不是听了老父的劝告,他是看好了卫星电视,认为自己要“学点东西”。
  1991年3月,卫星电视公司正式成立,李泽楷和马世民任副主席,陈庆祥任行政总裁,主席仍然由超人坐镇。
  总投资近30亿港元。
  卫视试播顺利,1991年年底,已正常利用五个频道播映节目。李泽楷心高气盛,野心勃勃,他欲为传播大王,总揽了卫视管理大权……
  1993年8月前,李泽楷宣布成立私人公司,取名为“盈科拓展”。他似乎不买“其父的帐”,已获“小超人”
  之号的他没有在其父提升下收住其个人发展的步子,他有点“反叛”的“逆子”形象。
  老子年轻时曾经自力更生,不肯接受他人恩惠,如今儿子又效法老子,依然要忤(wǔ)父亲安排“接班”的善意,摆脱老子的荫庇,来到狮城发展。
  老“超人”伤心吗?如按父子之情的人伦常理,如今儿子不领己情,执意“单干”,他心中自然存有“戚戚然”,然而李嘉诚在儿子的前途抉择方面却显得有些豁达,“年轻人到底有自己的理想,他既然自己执意如此,我不会强迫他去做。”
 


    编辑:ctwxc
    扫一扫 更健康